俗話說“四十七八,兩眼犯花”。62歲的劉老伯在46歲時就戴上了老花鏡,而且每隔三五年就要換一副度數深的,可是最近一年來他看報紙時,居然發現不戴老花鏡也能看清楚,劉老伯心裡竊喜:是不是“返老還童”了?
身為內科醫生的兒子覺得父親的情況不對勁,肯定是出了什麼問題,於是就帶他到醫院眼科做檢查。在做了相關檢查後,劉老伯被診斷為老年性白內障。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老花眼。年輕人的眼睛,既能看清遠處的目標又能看清近處的目標,這叫做調節。隨著年齡的增長,調節的能力逐漸減退,看遠依然清楚,看近變得模糊,這就是老花,醫學上叫老視。
正常情況下,老年人都是老花眼。由於老花的產生,使得我們進行一些看近的活動發生困難,如閱讀、寫字、縫紉、操作電腦、使用手機等等。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電腦和手機,尤其是近兩年,微信成了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通訊和社交工具,很多老年人也加入了微信大軍,時時觀看手機屏幕成了現代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老花的確給現代人的生活帶來了不便。
大多數情況下,老年人看近突然變好是白內障發生的信號。當白內障發生時,晶狀體會硬化、密度增加,因而晶狀體聚焦光線的能力會增強,進入眼內的光線被提前聚焦,呈現近視表現,也就是說,看近處小字時變得清楚了,相當於發生了近視,患者會覺得老花的程度減輕了。
劉老伯的眼睛屬於老年性白內障的早期表現,隨著晶狀體混濁的加重,其後就會出現視物模糊、眩光,視力會逐漸變壞,看近也會變得不清楚。
因此,眼花變好須小心患了老年性白內障,發生了這種情況務必要去醫院眼科做檢查。
【專家點評】
白內障是常見的致盲性眼病。人眼中有一個組織叫做晶狀體,正常情況下它是透明的,光線通過它及一些屈光間質到達視網膜,才能清晰地看到外界物體。一旦晶狀體由於某些原因發生混濁就會影響視網膜成像,使人看不清東西。也就是說,晶狀體混濁導致視力下降就是白內障。
老年性白內障形成中主要是蛋白質的變性,不溶性蛋白、鈉和鈣等含量的增加,鉀和維生素C減少和谷胱甘肽的缺乏。晶狀體蛋白中85%為水溶性的白蛋白,水溶性白蛋白可以轉變為不溶性蛋白,年齡愈大,不溶性蛋白含量愈多;另外維生素C缺乏、晶體pH值的改變以及一些有毒物質滲入晶體都可引起晶體蛋白的變性,產生混濁。對於老年人晶體氧化損傷是白內障形成的最初因素,白內障形成的危險因素有飲酒過量、吸煙過多、婦女生育過多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等,但至今老年性白內障形成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還有待繼續研究。
令人欣慰的是,白內障手術技術已經十分成熟。自1967年美國的KELMAN醫生發明了第一台超聲乳化儀並用於臨床,之後經過眾多眼科專家30多年不斷改進、完善,白內障超聲乳化技術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先進而成熟的手術方式。進行手術時,在術眼角膜或鞏膜的小切口處伸入超乳探頭將渾濁的晶狀體和皮質擊碎為乳糜狀後,借助抽吸灌注系統將乳糜狀物吸出,同時保持前房充盈,然後植入人工晶體,使患者重見光明。超聲乳化技術真正實現了切口小,無痛苦,手術時間短,不需住院,快速復明的手術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