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治療白內障,以前考慮的是如何安全地摘除白內障;而現在考慮的是,在安全摘除白內障的基礎上,如何保證患者恢復最好的視力。要求術後不但要看得見,還要看得清、看得舒服;不但要能看遠,又要能看中、看近;不但白天視力要好,晚上視力也要好。
這種以提高術後視覺質量為目的的手術觀念,與傳統的白內障手術觀念有明顯區別,稱之為“屈光性白內障手術”。這種手術觀念的轉變,推動白內障手術向人性化方向大步邁進,可謂是白內障手術發展史上的一大革命。
針對手術治療白內障的問題,本文只是介紹了白內障的治療,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兩個事實:
一是有的白內障患者雖然摘除了白內障,但術後產生的遠視、近視、散光等問題,仍使他們的世界並不是那麼清晰,在讀書看報等活動中,他們還得依賴眼鏡。二是有的老年人在患有白內障眼病的同時,往往還伴有老視、遠視,或近視、散光等問題。白內障簡單的復明效果,即“看得見”,已不能滿足他們上網、開車、釣魚、打麻將等活動的需求。
可是,隨著技術的成熟,白內障術後視力的恢復目前可以達到接近正常人的最佳水平,這究竟又是怎樣回事呢?如果白內障患者同時患有老視、遠視或近視等,手術時能否一並去除呢?下文為您解疑
從復明到屈光,觀念在進行革命性轉變
近二三十年,白內障手術在手術技巧、器械、儀器設備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發展。
在材料的使用上,人工晶體的誕生和應用,取代了人體的器官——眼睛晶體。這在白內障手術發展史上,可謂是第一次革命性的飛躍。
在手術方式上,超聲乳化術的應用和推廣,一改傳統的注射麻醉、大切口等術式,將手術的並發症降到最低,患者的痛苦降到最小,這在白內障手術發展史上,可稱之為第二次革命性的發展。
而觀念的轉變,是現在最引人注目的。據鄭漢教授介紹,傳統白內障手術的目的就是復明,讓患者在手術後能看到光,看到人影、物影就算成功了。而現在,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白內障手術已不再是單純的追求復明,而是要求最大化地提高術後視覺質量,不但要看得見,還要看得清、看得舒服;不但要能看遠,還要能看中、看近,不但白天視力要好,還要晚上視力也好。這種觀念的改變直接要求手術中引入“屈光”的概念。
據專家介紹,屈光與白內障,在眼科領域原是兩個不同的學組,即分為屈光學組和白內障學組。為了讓白內障手術達到更好的屈光效果,在歐美一些國家,眼科已經將屈光學組與白內障學組合並,專門成立了“白內障和屈光手術協會”。我國也在逐步跟進,形成我國自己的白內障屈光手術協會。
屈光性白內障手術觀念的轉變,推動白內障手術向人性化方向大步邁進,可謂是白內障手術發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