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百科知識 >> 眼部疾病症狀 >> 視網膜出血是眼底病體征

視網膜出血是眼底病體征

  視網膜出血(retinalhemorrhage)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視網膜淺層火焰狀出血是位於視網膜神經纖維層的毛細血管出血,出血沿著神經纖維行走排列方向,最易出現在視乳頭周圍,次為後極部,較少發生在周邊及比較周邊的眼底。出血量小時呈線狀,多側呈狐尾狀,視網膜血管部分被掩蓋。

  2、視網膜前出血是視網膜內界膜下的出血。多見於後極部,出血量較多,面積在1~2PD之間,或更大,視網膜血管被掩蓋。出血常突然發生。多數情況下為一個,也可有較小的2~3個。出血初呈圓形或類圓形,邊緣清晰,後因血液流動及重力作用而成舟形,上有略帶棕黃色的液平面,舟形的底部呈紫紅色。出血消退多從上方液平面開始,出血完成吸收後一般不留痕跡,偶有在下方遺留一條細窄的弓形白線。另有一種也多見於後極部及其附近的視網膜前出血,稱指印樣出血(thumbprinthemorrhage)。大小IPD左右,一至數個不等,出血斑中央深紅色,微微隆起,邊緣不整齊,似磨損狀。在檢驗鏡下可見到出血斑中央有一明亮反光,移動檢驗鏡照射角度,反光位置亦隨之移動。此種出血可完全吸引,不留痕跡,大多見於惡性貧血。

  3。點狀及污漬斑狀出血是視網膜深層毛細血管的出血,位於外叢狀層或內顆粒層,出血沿視網膜細胞延伸,因而在檢驗鏡下呈圓點狀。可出現於眼底任何部位,見於周邊部時,消退緩慢。

視網膜出血是眼底病體征

  微小的圓形出血點有時與微血管瘤(microaneueysm)難以鑒別。一般說來,出血點的境界比較模糊,數星期內可以消失,微血管瘤則反之。FFA對二者的區分比較可靠,微血管瘤有熒光充盈(也有少說例外,例如當微血管瘤內血瘤停止、栓塞或被內皮增生、玻璃樣變形等充填時,亦無熒光充盈),出血點處則為熒光遮蔽。

  4。視網膜下出血是指視網膜神經上皮層與色素上之間的出血。如同視網膜前出血一詞一樣,用詞並不恰當。僅是約定俗成,為眾所理解應用而已。視網膜下出血通常來自脈絡膜血管或其新生血管的破裂,出血通過遭受損害的BYUCH膜、色素上皮層而進入並蓄積於神經上皮層下。

  視網膜下出血的出血量較大,大多見於後極部,初時色澤鮮紅,稍後成暗紅色乃至紫褐色,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分葉形,部分出血可進入神經上皮層內,並在出血表面出現黃白色面積較大的斑塊,有的還雜有少量棕黑色色素。出血消退緩慢,往往需要數月之久。出血消失後,局部遺留班駁狀色素紊亂。

  5。色素上皮層出血與脈絡膜出前者指來自脈絡膜血管或其新生血管的出血,出血通過損壞了的BRUCH膜注入於色素上皮層下;後者指BRUCH膜完好,出血潴留於脈絡膜本身。二者的劃分並無實際意義,臨床上無論是檢驗鏡、吲哚青綠血管造影以及彩色多普勒成像、磁共振成像等檢查,均無法予以鑒別。此類出血多說位於後極部視乳頭附近,面積較大、圓形或類圓形,表面隆起,甚至呈團快狀(血腫),加上顏色暗紫或灰暗,所以易被誤診為脈絡膜惡性黑色素瘤。在此情況下FFA是必須的,血腫為一片熒光遮蔽,惡性黑色素瘤則因瘤體內富有血管而出現多湖狀強熒光斑塊。但必須提及,在血腫形成的大片熒光遮蔽之中,有時可見到一、二個熒光滲漏點,這種滲漏由血腫下新生血管向前生長的血管芽引起,國外有人稱之為“熱點)(hotspot)。ICGA更易於發現脈絡膜新生血管。

  6、有灰白色中心的出血斑即Roth斑,1878年由Litten命名。當時認為僅限於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引起的膿毒性視網膜炎。以後發現,這種出血斑也可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病人的眼底。出血斑圓形或火炬狀,大小約1/3PD,亦可更小。一個至數個出現於視乳頭周圍或視網膜血管附近,一般不影響黃斑。其特征是在出血斑中心有一個圓形、橢圓形的灰白色斑塊。在病程中此種出血斑消失較快,消失後無明顯痕跡,但也可再度出現。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