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眼睛的疾病和治療方法,首先需要熟悉眼睛的結構。以前小編也有發過介紹眼睛結構的文章,但對於一些不熟悉醫學的讀者來說,還是較難以理解。
為了更好地理解眼睛的功能,我們把眼睛的結構比作照相機,進行簡單的解讀。本文適合於對眼睛的結構完全不熟悉的讀者,如果你已經非常熟悉眼睛的結構了,就不必閱讀了。
角膜--鏡頭
角膜是光線進入眼球的第一道關口。其屈光力為42D左右,占眼球表面積的1/6,直徑為11.5毫米,中央厚0.6毫米,旁邊厚1毫米。俗稱"黑眼珠",其實它透明無瑕,只是由於眼球壁的其他部分好像照相機的暗箱、當人們通過這層透明組織看黝黑的眼內時,才產生黑的感覺,角膜組織分5層:上皮層、前彈力層、基質層、後彈力層、內皮細胞層。角膜上皮層有十分敏感的感覺神經末梢、但對冷覺不敏感,因此有"不怕冷的大將軍"之說。如果角膜上皮受損,一般24小時內不留痕跡地愈合。如果角膜受損嚴重,則愈合後留下瘢痕,嚴重的呈瓷白色,好似鏡頭上的霉斑,影響視力。
瞳孔--光圈
瞳孔-光圈,俗稱"瞳仁",直徑為2.5~3毫米。嬰兒和老人瞳孔較小。外面光線強的時候,瞳孔縮小;光線弱的時候,瞳孔變大,從而使眼睛裡接受的光線總是恰到好處。一旦失調,則曝光不當。
晶狀體--全自動變焦鏡頭
晶狀體-全自動變焦鏡頭,位於瞳孔虹膜後面,呈雙凸透鏡。正常人既能看近又能看遠,全依賴於晶狀體的調節。看遠時,睫狀肌放松,懸韌帶繃緊,晶狀體變扁平,折光力減少;看近時,睫狀肌收縮,懸韌帶放松,晶狀體依靠其本身彈性變凸,折光力增加。通過如此調節,使光線能聚焦在視網膜黃斑上。如果通過調節,光線不能聚焦在視網膜上,就存在屈光不正。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稱為近視眼;聚焦在視網膜之後稱為遠視眼;不能聚焦在一個點,稱為散光眼。如果晶狀體的調節功能失調,如年老時,晶狀體不能變凸,稱為老視,即老花眼;如果晶狀體變混濁,就稱為白內障。
視網膜--膠卷
視網膜-膠卷,起感光功能。感光最敏銳的那部分,稱為黃斑。雖然視網膜很薄,結構卻很復雜,分為10層,感光的細胞主要是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視錐細胞主要負責明視覺和色覺,視桿細胞主要負責暗視覺。脈絡膜-照相機的暗箱。主要由血管組成,因此還兼有營養眼球的責任。眼球的發育--眼球的發育從小到大,在3歲前為快相期,即由出生後的18毫米發育到21毫米;在15歲前為慢相期,眼球發展到23毫米左右,到青春期發展變慢,25歲以後基本穩定。
在醫生通過設備檢查眼底(視網膜)的時候,可以看到視乳頭、黃斑等結構,
虹膜--光圈的葉片
虹膜-光圈的葉片。如果光線過強,虹膜內瞳孔括約肌收縮,則瞳孔縮小;光線變弱,虹膜開大肌收縮,瞳孔變大。根據虹膜內含色素的不同,虹膜呈現不同的顏色。白種人虹膜色素較少,呈灰藍色;黃種人色素較多,呈棕黃色;黑人色素最多,呈黑色。
鞏膜--相機殼
鞏膜-相機殼,對眼球的內部結構起保護作用,白色不透明,厚約1毫米,占據整個眼球後面約5/6的范圍,俗稱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