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常見疾病 >> 白內障 >> 白內障基本常識 >> 白內障手術:重現美麗新“視”界

白內障手術:重現美麗新“視”界

何守志解放軍總醫院眼科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眼科學會常委北京眼科學會主任委員全國白內障人工晶體學組組長《中華眼科雜志》常務副總編

通過眼睛,我們能看到絢麗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然而因為某些疾病,一些不幸的人喪失了視力,只能生活在黑暗中,再也看不到這美麗的世界了。這其中,最常見的眼病就是白內障。

白內障是我國患者致盲的首要原因,約有1/3~1/2的盲人,由於罹患白內障而失明。白內障真的這麼可怕嗎?得了白內障就逃脫不了盲的命運嗎?白內障要如何治療?在一個冬日的早晨,筆者來到解放軍總醫院,就以上問題采訪了眼科專家何守志教授。

白內障:本質是晶狀體混濁

白內障這個病名很多人都熟悉,但白內障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為什麼稱之為“白內障”?知道的人未必會很多。

“簡單地說,白內障是因為人眼睛裡的晶狀體混濁而造成視力下降的一種疾病。因為晶狀體混濁以後,黑眼仁中間晶狀體所在的位置發白,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之為白內障。”何教授簡潔明了地解釋白內障的成因。

人眼好比一台照相機,晶狀體就是相機的鏡頭,光線通過晶狀體的折射投映到視網膜上,人才可以看見東西。晶狀體由晶狀體囊和晶狀體纖維組成,晶狀體囊緊緊包裹裡面的纖維。何教授說,造成晶狀體混濁的原因有很多,臨床也由此將白內障分成多種類型。最多見的是老年性白內障――就是隨著人的衰老,晶狀體逐漸混濁,造成視力障礙。此外,還有先天性、外傷性、並發性白內障,不論哪種,本質都是晶狀體混濁。

白內障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從理論上講,人到晚年的時候,或早或晚都會得白內障,只不過有的人發展比較慢,有的人程度比較輕而已。不管怎樣,大多數人都會經歷視力下降這個過程。我國白內障患者大約有400萬~500萬,而且每年以將近80萬~100萬的速度增長。

白內障手術已臻完美

許多白內障患者從電視、報紙、雜志及網絡上都曾看到過類似的廣告:白內障不用手術,用了XX藥,保證還你光明!這種令人怦然心動的廣告語,讓不少患者心甘情願掏出鈔票,以求重見光明。

何教授就碰到過這樣一些患者,他們花了成千上萬元錢去買藥,用藥後病情不但沒有改善,有的還出現了副作用。

何教授告訴筆者,目前治療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是惟一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患者期望不開刀,只用藥物治療,這不過是一種美好的願望。然而,現實情況是,對於某些早期白內障患者,藥物可能會起到延緩病情發展的作用。單純用藥物就能治好白內障,何教授笑言還沒有見過。

白內障手術的發展經歷了好幾個階段。從1745年第一例具有近代意義的白內障手術起,250多年來,它經歷了從囊外白內障摘除到囊內摘除,再到現代囊外摘除加人工晶狀體植入,直至現在的超聲乳化手術這樣一個曲折而持續前進的過程。

所謂囊內摘除手術,就是將混濁的晶狀體連同囊膜一起摘除,目前這種術式已經很少用了。囊外手術則僅把囊膜裡混濁的部分取出來,仍保持囊膜的完整性。超聲乳化是目前最先進和成熟的手術方法,它通過3毫米左右的小切口,將超聲乳化頭伸至眼睛裡面,利用超聲波把眼睛裡混濁的白內障粉碎成乳糜狀,然後把它吸出來,再植入人工晶狀體。嚴格來說,超聲乳化也是一種特殊的囊外手術。

由於目前白內障手術切口非常小(3毫米以內),就如同穿刺一般,術後也不用縫合,因而現在患者做手術都是當天做,當天即可回家。在一些大醫院的眼科中心,白內障手術在門診就可完成。

聽到這裡,筆者產生了疑問:切口這麼小,那麼人工晶狀體是如何植入的呢?何教授為筆者揭開了謎底。原來,隨著小切口手術的要求,人工晶狀體也在一代又一代地發展著。到現在,最適合小切口植入的人工晶狀體是折疊人工晶狀體。也就是將約5.5毫米直徑的人工晶狀體折疊後變成2.5或2.75毫米的橫徑,這樣,通過3毫米的小切口就游刃有余了。而折疊晶狀體植入眼後會自行展開。

“經過一代又一代眼科醫生的努力,現在的白內障手術已經成為一個近乎完美的手術――通過一個很小的切口,把混濁的晶狀體取出來,再裝進一個人工晶狀體,使白內障患者恢復原來的正常視力,手術非常安全、精細,效果也非常好。”何教授欣慰地說道。

手術時機:從要求“熟”到最好不“熟”

提及白內障手術,有些患者,甚至有些非眼科專業的醫生都會說,等白內障“熟”了以後再做吧。的確,受制於手術條件及方法,過去這種手術要等到白內障“成熟”了才做(這樣才更安全)。所謂白內障“成熟”,是指晶狀體完全混濁,視力不足0.1的情況。所以,以往患者在手術前須等待一個漫長的、從看得見到看不見的半明半暗的過程。

時至今日,等到“成熟”才能手術的概念已經完全打破了。超聲乳化手術的出現,使得手術時機的選擇放寬了。何教授告訴筆者,只要患者的白內障導致視力減退到一定程度,影響工作和學習,患者有改善視力的願望就可以進行手術了。在發達國家,現已基本上實施“半透明手術”(視力在0.3~0.5)。在美國,甚至0.5的視力就可以做。因此,何時進行白內障手術已經沒有固定標准,因人而異,即與個人的工作和環境有關。比如從事精細工作的人,對視力的要求比較高,就可以早些手術。

超聲乳化手術在某種意義上講,是越早做越好。因為越早做晶狀體硬化程度越低,不會太硬。太硬的話便多了一些不可預測的復雜因素,特別是容易出現並發症。

何教授在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來自邊遠地區的老人,限於經濟條件,一直得不到治療,只好一直等。曾經有一位患者發病已十余年,晶狀體硬化很厲害,而且似乎印證了“物極必反”這句古語,他的晶狀體後來變成了黑色,臨床上稱之為“黑內障”。“這個時候反倒不適合做超聲乳化手術了,因為超聲波的能量用得太大容易引起並發症。從總體上講,軟核的白內障手術,成功率更高,效果也更好。”何教授總結道。

手術效果:看近看遠隨個人需求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隨著紗布一層層地揭開,患者眼前越來越光亮,周圍的景物亦由朦朦胧胧逐漸變得清晰,患者由於又能看見東西,激動之余喜極而泣。

視力失而復得,再次清晰地看到四周的人和物,看到這美麗多彩的世界,是每個白內障患者心中的夢想。那麼,手術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嗎?

“手術的理想效果,是恢復到眼睛沒有得白內障時的視力。”何教授肯定地說,“但是,畢竟經過一次手術創傷,而且影響手術效果的因素很多,如儀器設備、醫生的技術水平、還有人工晶狀體材料和度數等。像植入的人工晶狀體的度數,如果計算准確的話,植入以後,它的正負誤差不到1D(相當於人們常說的近視視力的100度)。如果超出范圍,那麼手術後需另配眼鏡矯正。此外,人工晶狀體植入後尚不能同時解決看遠和看近的需求。這是因為人工晶狀體的度數是固定的,不可調節,不像人的正常晶狀體,遠看近看都行。植入人工晶狀體後只能看遠或只能看近。如果在設計時以遠視力為主,那麼裝上人工晶狀體以後,看遠的非常清楚,但看近的如讀書閱報,就得戴上老花鏡。相反,則要戴上近視鏡。這與個人需求有關。手術前,醫生會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術後想以何種視力為主。

“有個令人鼓舞的消息,現在科學家們已在探索可調節的人工晶狀體,而且已經有了產品,不過調節范圍比較小。人的正常晶狀體的調節范圍在3D以上,才能遠近皆宜。而現有的可調節晶狀體,最多只能到1.5D以內,還要再進一步完善。”

“那麼,白內障手術會出現哪些並發症呢?”筆者問道,盡管目前的手術切口小、傷害小,但畢竟是一種手術,難免會有並發症。

何教授告訴筆者,白內障手術最常見的並發症稱為後囊膜混濁(也稱為後發性白內障),這主要與手術中有細胞殘留有關。這些殘留的細胞會慢慢增生、遷移,使得本來透明的囊膜鋪上一層不透明的增殖細胞,於是變得混濁。後囊膜混濁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的結果,不僅與手術技術有關,還與患者自身條件、植入的人工晶狀體材料和設計有關。

後囊膜混濁的發生率以往比較高,達到30%~60%,但是隨著手術技術的提高和材料的改進,現在這種並發症的發生率已經降至30%以下。

即使發生後囊膜混濁,患者亦無須憂心,因為醫生對此有很好的處理措施。臨床上有一種YAG激光,就是專門對付這種並發症的,無須切開也不用麻醉,很方便安全,也很有效。其他的手術並發症還有術後炎症反應、眼內感染等,但均少見。

那麼,手術後患者就無後顧之憂了嗎?何教授說,如果手術是順利、成功的,那麼術後效果與正常眼是接近的。現在的人工晶狀體與人體相容性很好,基本上沒有排斥反應。而且是永久性的,使用幾十年都沒有問題。術後需要注意的是避免眼外傷。至於飲食方面,與術前一樣,沒有特殊的要求。

“可惜,在我國,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還未能普及。對老年性白內障,全國每年有50萬例以上手術,但還不能解決每年增加的病例和遺留下的病例。”在采訪的最後,何教授頗有些遺憾地說。(以上內容僅授權家庭醫生在線獨家使用,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本文來自家庭醫生在線論壇,由網友發布,本站僅引用以提供參考,不代表本站贊同文章的觀點。如您認為本文在內容和知識產權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請與我們聯系:020-37617988。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