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白內障,很多人就馬上將其和老年人聯想起來。這並不奇怪,因為白內障在老年人中的發病率最高。但是,白內障並非老年人僅有,有關白內障的一些基本常識,需要對普通大眾進行科普,下面將談幾種非老年性白內障。
生個“白眼狼”孩子,是怎麼回事
人們最怕養“白眼狼”,對於自己十月懷胎,辛辛苦苦生出來的胖小娃,卻發現是“眼發白光”的,心都涼了。其實家長不必太擔心,因為這種“發白光”眼多是先天性白內障(出生後第一年發生的晶狀體部分或全部混濁),是嬰幼兒中常見的眼病,也是導致兒童盲最主要的原因。
引起晶狀體生長發育障礙的原因有兩種——①內生性因素:指染色體基因變異引起的,有遺傳性及家族史。②外生性因素:這是引起先天性白內障的主要原因,如母體妊娠前兩個月受到感染,或在懷孕6個月內患風疹、水痘、麻疹、腮腺炎等傳染病時,造成胎兒晶狀體的損害。甲狀腺功能不足、營養不良、維生索缺乏等,都可引起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白內障目前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必須強調的是:掌握適當的手術時機,是決定患兒能否恢復視力的重要環節。此外,術後應及早佩戴矯正眼鏡,以免發生弱視;以後根據患者眼球發育及視力情況,再行人工晶狀體二期植入。
外傷性白內障,或不放人工晶狀體
人們感情受挫時常說,“傷心到心都涼了”;對於我們心靈的窗戶——美麗的大眼睛卻可能“受傷到都白了”。這是因為,當眼球受到挫傷、穿通傷、化學傷、電擊傷和電離輻射等,均可引起晶狀體混濁而產生外傷性白內障。
外傷性白內障是一種很特殊的白內障,它不僅可以讓眼睛都“白”了,而且其治療要考慮更多與外傷相關的因素。除了要及時去除混濁的晶狀體,防止進一步感染,人工晶狀體的應用也有一定的限制,並非所有的自內障術後都能植入人工晶狀體,對外傷性自內障更是如此,因為如強行植入人工晶狀體,術後會出現嚴重的並發症。
因此,外傷性白內障術後應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一期或二期植入.或不放人工晶狀體。而人工晶狀體的類型也因人而異,如一般情況下,可選用前房型或懸吊型人工晶狀體植入,對虹膜全部缺損的患者,則選用帶虹膜的人工晶狀體。
糖尿病人發生白內障,治療有何特點
糖尿病人的異常血糖是引起視力損害的一個很大原因。異常血糖不僅引起視網膜病變,也常常引起白內障。要治療糖尿病性白內障,控制血糖是關鍵,其次才考慮配合使用治療白內障的眼藥水。
如果白內障程度已經嚴重到非手術不可的地步,那麼手術的關鍵也是必須控制血糖。這不僅有利於傷口的愈合,還可減少術後後發性白內障的發生,以及防止血糖對視網膜的進一步損害。像糖尿病白內障一樣,因代謝障礙引起的晶狀體混濁,即代謝性白內障,都與內科疾病相關,例如:半乳糖血症性白內障、手足抽搐性白內障、低血糖性白內障等等。這類疾病的治療關鍵是先治療內科疾病,控制異常的代謝。然後才考慮白內障的眼部治療。
藥物及中毒會引起白內障嗎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這句話說得極其有道理,對藥物性白內障的發生闡釋得更加貼切。長期應用或接觸對晶狀體有毒性作用的藥物或化學藥品,可導致晶狀體混濁,稱為藥物及中毒性白內障。常見的藥物有糖皮質激素、氯丙嗪、縮瞳劑、氯喹等,化學藥品有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萘和汞等。如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的器官移植患者,或長期服用抗精神分裂藥物的精神病患者,都易發生藥物性白內障。
治療這類白內障的關鍵就是要停止對晶狀體繼續“下毒”。或是使用一些可以“解毒”的藥物。即使手術治療,術後也應讓病人盡早脫離“有毒”環境。
後發障,能用激光治療的白內障
當醫生給出“後發性自內障”的診斷時,很多白內障術後病人會覺得莫名其妙。“明明已經做完了白內障手術,為什麼還有白內障?是不是又上醫生的當了?”
其實,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或晶狀體外傷以後,晶狀體皮質未能完全被吸收,所遺留的殘余部分繼發混濁,與晶狀體殘留的囊膜混雜在一起,形成一層不透明的機化膜,或由於上皮細胞增生,形成透明的珍珠樣小體。嚴重影響視力者,稱為後發性白內障,簡稱後發障。兒童白內障手術的後發障的發生率幾乎達到100%,與兒童的生理代謝功能極其旺盛有關。
對於這種特殊的白內障,需要用激光,就是指用YAG激光做的後發性白內障切開術。這是利用YAG激光的高能量,在瞳孔區中央相當於人眼視軸處,將後發障中央打開顯露出一個透明區域,病人的視力就會立即得到改善(部分先天性白內障患兒的後發障需要多次激光治療)。如為很堅硬的機化膜,YAG激光是不能切開的,只能通過手術將後發障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