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白內障,很多人都會把它跟老年疾病聯系起來,其實,小孩子如果老是摔跤,很難站穩,眼睛好像有點不正常,不能注視,不能隨著光線游走,抓不到眼前的物品,就最好帶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了。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20000至40000名患有先天性白內障的嬰兒出生,“建議新生兒在出生後進行散瞳檢查,主要篩查先天性白內障以及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若患上先天性白內障,新生兒應在三個月後進行手術治療。”
早產兒出生後查出先天性白內障
年齡小、聲門高麻醉成最大難題
強仔被父母來到醫院,已經是月齡4個月大了。因是早產兒早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做過眼科檢查,查出患有先天性白內障,可為何還拖延如此之久呢?看到鐘敬祥副院長的疑問,孩子的父母也無可奈何的表示,“我們很早就在眼科專科醫院就診,可那邊表示孩子太小不便做麻醉,風險太高,若小孩做不了麻醉,手術無從開始。該醫院的眼科專家推薦我們來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求醫,他說貴院的麻醉科可以做小孩子的麻醉。”
“小嬰兒的麻醉確實不好做,因為孩子的下颌骨發育遲緩,聲門很高,氣管插管一定很難插,這個手術必須氣管插管控制呼吸,否則孩子的自主呼吸動作、和肢體活動,會影響手術醫生的精細操作,完成不了手術。”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李雅蘭說道。在只能“盲插”的情況下,李主任采用“釣魚式”氣管插管一次成功。““釣魚式”氣管插管我們多數運用在成人上,成功率可達95%,但在小孩子身上比較少見,有一定的風險,如果插管插不進、面罩加壓送氣困難,麻醉後的孩子就會缺氧,缺氧影響腦細胞、缺氧心跳會停。”李主任指出。
先天性白內障難發現
出生後嬰兒需做好眼科檢查
很多人認為,瞳孔出現“白斑”是最好的白內障鑒別方法,但是鐘敬祥副院長表示,由於小孩瞳孔比較小,一般很難看出來。“對於小孩子來說,白內障不痛、不紅、不癢,又加上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家長極易忽視掉。等到孩子真的出現明顯的‘白斑’或者不能隨著光線游走,抓不到眼前的物品時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期。”鐘院長提醒:“特別是單眼有白內障的小孩,更加難發現,但如果小孩出現單眼斜視的症狀,家長須警惕是否由白內障引起。”
新生兒出生後的一個月內最好進行眼部疾病篩查,主要篩查是否有先天性白內障或早產兒視網膜病。“步驟很簡單,點下散瞳藥,一聲就能在裂隙燈下看出是否有疾病,費用一百元不到。”
先天性白內障患者出生後3個月是手術最佳時期
先天性白內障可嚴重影響患兒視覺發育,是兒童致盲和低視力最主要原因的疾病之一。“手術越早進行越好,一般建議在生後3個月齡內摘除白內障對視功能恢復是最有利的,以避免術後不可逆的弱視形成,故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行後囊膜撕開及前部玻璃體切除術。術後進行系統的配鏡及弱視治療。在2歲左右時再次植入人工晶狀體可以使小孩子大部分視力恢復正常。”
鐘敬祥副院長表示,兒童視覺細胞發育很重要,尤其是剛出生後的前3個月光線透入刺激對視覺細胞發育很關鍵。晶體的混濁影響光線進入,視網膜長期沒有光線射入,對兒童視覺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所以越晚治療效果越差,如果等到7-8歲再做手術意義已經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