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常見疾病 >> 眼外傷 >> 關於眼外傷 >> 眼科醫生如何閱讀眼眶CT片

眼科醫生如何閱讀眼眶CT片

  CT是目前眼眶病診斷中最常用的檢查方法之一。CT掃描可提供眼組織結構高分辨率切面圖像及灰階眼部圖像,從而為眼科疾病的診斷提供了一種優越的檢查方法。但由於種種原因,在眼部病變的CT分析和診斷上仍存在諸多問題。眼內疾病的診斷超聲優於CT,而在眼眶病變的診斷中,CT優於超聲。本文就眼眶病變CT診斷上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並介紹與眼眶病診斷有關的CT基礎知識,這對全面分析眼部CT片非常重要。

  一、眼部CT掃描方法

  1.橫斷掃描患者仰臥檢查床上,自眶耳線下方1cm向頭顱頂作連續掃描,直至眶頂,4~5mm厚的層面檢查需要6~8個層面。作薄層掃描時(1mm層厚),全部眼眶需要近40個層面。

  2.冠狀掃描患者仰臥或俯臥檢查台上,頭過伸,使頭矢狀線與床面一致,兩側眶耳線與掃描基線垂直,向外耳道前4cm處向前連續掃描,層厚4~5mm。如作眼內病變CT掃描則自眼球開始向後掃描。

  3.造影增強方法此方法是靜脈給予一定量造影劑,注射完畢後再開始掃描。

  4.壓頸檢查眶內靜脈曲張常規CT掃描時多不顯影,或僅顯示小部分病變,欲觀察病變全部范圍可行頸部加壓檢查(圖1,圖2)。將血壓計袋纏於患者頸部,擺好位置,加壓至5.33kPa(高於靜脈壓),再行掃描檢查,掃描完畢後立即將氣囊放松。

  5.視神經掃描方法

  為詳細觀察視神經病變(腫瘤、外傷等),需要特殊CT檢查方法。首先需要1mm厚薄層面,因為正常視神直徑約3~4mm,常規4~5mm厚的層面不利於分析。第二需要特殊掃描角度,即作與眶耳線呈負15°的掃描線,再令病人眼向上視,這時視神經伸直,且與掃描線平行,CT即可在一個層面上觀察視神經眶內段甚至管內段的全長。

  二、眼部CT掃描層面厚度

  常規眼部CT掃描厚度為5mm,正常眼眶垂直高度在40mm左右,故一般水平掃描8個層面即可包括全部眼眶內結構。眶內病變體積較大,可采用5mm厚度的掃描層面。但遇一些特殊情況或病變需較薄層面厚度掃描,如球內病變、眼外肌病變、視神經病變、或估計病變直徑小於5mm時,需要3mm或1mm層厚掃描,否則因層面厚,病變小,不利於診斷和分析,甚至有可能遺漏病變的顯示。由於薄層斷面較少受體積平均影響,從而提高了圖像分辨力,病變顯示更清楚。

  三、與診斷有關的CT名詞解釋

  1.CT值CT圖像是由身體某一選擇層面一定數目的象素,按該層面固有的排列關系所構成。計算機對X線從多個方向掃描所得的信息,計算出每個象素的X線吸收系數(或稱衰減系數)。這個衰減系數再換算成CT值(簡稱H),以作為CT檢查中表達組織密度的統一單位。CT值以骨皮質和空氣的衰減系數分別作為上、下限進行分度,這樣就得出CT值。骨皮質的密度是+1000H,空氣的密度是-1000H,水為0。眶內軟組織的密度值為+20~+60H左右,眶內脂肪的密度為-70~-90H。

  2.CT的窗寬和窗位

  窗寬和窗位是CT檢查中用以觀察不同密度的正常組織或病變的一種顯示技術。由於各種組織結構或病變具有不同的CT值,因此欲顯示某一組織結構細節時,應選擇適合觀察該組織或病變的窗寬和窗位,以獲得最佳顯示。

  窗寬是CT圖像上顯示的CT值范圍,在此CT值范圍內的組織和病變均以不同的模擬灰度顯示。而CT值高於此范圍的組織和病變,無論高出程度有多少,均以白影顯示,不再有灰度差異;反之,低於此范圍的組織結構,不論低的程度有多少,均以黑影顯示,也不存在灰度差別。增大窗寬,則圖像所示CT值范圍加大,顯示具有不同密度的組織結構增多,但各結構之間的灰度差別減少。減小窗寬,則顯示的組織結構減少,然而各結構之間的灰度差別增加。如觀察眼眶的窗寬為300H(窗位+30H,窗寬范圍-115~+185H),即密度在-115~+185H范圍內的各種結構如眼外肌、視神經、球後脂肪均以不同的灰度顯示。而高於+185H的組織結構如骨質(+1000H)和腫瘤內鈣化(約為+200H),其間雖有明顯密度差,但均以白影顯示,無灰度差別,肉眼不能分辨;而低於-115H的組織結構均以黑影顯示,其間也無灰度差別。

  窗位是窗的中心位置,同樣的窗寬,由於窗位不同,其所包括CT值范圍的CT值也有差異。例如窗寬同為300H,當窗位是0H時,其CT值范圍為-150~+150H;如窗位是+40H時,則CT值范圍為-110~+190H。通常欲觀察某一組織的結構及發生的病變,應以該組織的CT值為窗位。

  例如,眶內海綿狀血管瘤平掃CT值在+50H左右,增強後CT值可高達+100H以上。如窗寬為100H,窗位為+30H,那麼其CT值范圍是-20~+80H,結果這個軟組織腫瘤的密度(+100H)因超過窗寬的上限+80H,則與骨皮質的密度(+1000H)在CT上就無灰度差異,均以同樣白影顯示,因此易誤診為骨瘤。

  有時為了更好的顯示骨病變,采用骨窗,即窗寬在1000H以上,可顯示細微的骨變化。圖3顯示(窗寬400H)右眶外壁骨及颞內前端骨增生(箭頭),外直肌移位;當采用骨窗時(1500H),骨增生的內部結構顯示良好,而眶內軟組織無法分辨(箭頭)。

  四、增強CT掃描

  由於球後脂肪CT值為-90H,眼外肌或視神經的CT值為+30H,一般眶內腫瘤的CT值也在+30~+50H范圍內(僅少數含有脂肪類的腫瘤CT值在0以下,如皮樣囊腫或脂肪瘤等,這有定性診斷意義),這至少120H的CT差值使眶內腫瘤不用增強掃描也顯示很清楚。

  但有些特殊情況下,需要增強CT掃描,如眶上裂或眶下裂明顯擴大(提示病變可能向眶外蔓延)、視神經管明顯增粗、骨破壞、眶內病變向眶外蔓延等。例如視神經鞘腦膜瘤向顱內蔓延時,由於腫瘤的CT值(+30H~+40H)與顱內腦組織CT值(+30H)接近,CT無法顯示出腫瘤。增強CT掃描後(腫瘤可達+80H以上)多數可顯示出顱內病變。

  增強後病變明顯增強說明腫瘤內含血管豐富,如眶內血管性腫瘤、多數炎性假瘤、惡性腫瘤等常有明顯增強現象;輕度增強的眶內腫瘤主要包括神經鞘瘤、含纖維成分較多的炎性假瘤等;無增強的包括各種囊腫類病變(但有時囊壁可有輕度增強現象)。由於所測CT值的位置或病變本身的CT值並非固定,且腫瘤的CT值在多數情況下互有重疊,無法僅據此作出較明確的診斷,所以測得的CT值僅作參考。圖5為蝶骨嵴腦膜瘤,平掃CT顯示右眼球高度突出,眶外壁軟組織塊影,眶外壁後端肥厚,顱內未見腫瘤侵及(箭頭)。增強CT掃描後(圖6)顯示腫瘤侵及顱內海綿窦(箭頭)。

  五、常見眶內病變CT征象

  1.良性腫瘤眶內良性腫瘤CT掃描多顯示為圓形、類圓形、橢圓形高密度占位病變,邊界清楚,內密度均質(指腫瘤內密度在CT片上均勻一致),如海綿狀血管瘤(圖7)、神經鞘瘤、淚腺良性多形性腺瘤。因腫瘤長期緩慢增長可引起眶內壓增高,CT顯示眶腔普遍或局部擴大。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