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百科知識 >> 眼部疾病治療 >> 手術治療 >> 古代眼科手術治白內障

古代眼科手術治白內障

   “金針撥障術”是我國古代醫學家對白內障眼病施行的一項手術。白內障患者接受這項手術後,一般都能重見天日。我國醫學界在一千多年前已能施行這項手術,這在世界眼科史上不能不說是先進的。

    白居易的眼病     “案上漫鋪龍樹論,合中虛貯決明丸。     人間方藥應無益,爭得金蓖試刮看。”     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所寫的一首七律。據考,白居易四十多歲後即患眼疾。上面這首七律反映了白居易當時正在閱讀眼科專書《龍樹論》,藥盒中存放著准備服用的“決明丸”,他考慮一旦服藥無效,就得求助手術治療,用金蓖來刮除眼中的障翳。唐代的另一些詩人,在他們的詩句中也有提到金針撥障術的。如杜甫詩句“金蓖空刮眼,鏡象未離铨。”唐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贈婆門僧人》詩:“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師有金蓖術,如何為發蒙。”以上證明金針撥障術在唐代已相當流傳了。   金針撥障術與古代眼科手術     金針撥障術的源流     “金針撥障術”最早見於唐代文獻大師王焘的《外台秘要》(公元752年)一書中。。《外台秘要》對白內障備期症狀都作了簡要的描述:白內障眼病初起時,患者“忽覺眼前時見飛蠅黑子,逐眼上下來去。”患者病情發展一般緩慢,“漸漸不明,久歷年歲,逐致失明。”關於此病的鑒別症狀,白內障患者除視力變化外,眼與頭部的感覺“不痛不癢”。眼部檢查發現“唯正當眼中央小珠子裡,乃有其障,作青白色”。書中對白內障與眼底病也進行了鑒別,指出眼底病“外形不異,只不見物而已”,或“眼中一無所見”,即眼中沒有青白色的內障。白內障患者“雖不辨物,猷知明暗三光,知晝知夜”,知道白內障後期,患者雖不能辨別人物,但仍有光感。治療方法,白內障後期,“此宜用金蓖決,一針之後,豁然開雲而見白日。針訖,宜服大黃九,不宜大洩”。     王焘《外台秘要》所載的眼科疾病,系吸取晉唐以來各家內容,其中包括謝道人所撰的《天竺經》。據《外台秘要》《天竺經論眼序》注文:“隴上道人撰,俗姓謝,住齊州,於西國胡僧處授。”據考證,“胡僧”是印度僧人,故認為“金針撥障術”是印度傳來的一種眼科手術。白居易所閱的《龍樹論》,可能是隨佛教傳來的印度醫藥文獻。但從現存《醫方類聚》引輯的《龍樹菩薩眼論》以及宋代《太平聖惠方》的內容來看,卻看不到印度醫學的內容,主要屬於我國傳統的醫理。由此推測,印度傳來的眼科,已被我國醫學所融化,並通過我國醫學家的實踐,進行了再創造。     隋唐以後的醫學書籍,有關金針撥障術的記載越來越細致,表明我國醫家在實踐中獲得了更為具體的經驗。     宋代又出現了一本題名為《龍木論》(或稱《龍目論》)的眼科專著。此書可能就是白居易參閱的《龍樹論》,因避英宗諱(英宗名曙,樹與曙同音),改名《龍木論》。此書經轉輾傳抄增補,至宋代改編,成為目前的傳本。宋代太醫局將《龍木論》列為醫師必讀之書,可見此書的重要地位。書中對於各型白內障(老年性、先天性、外傷性、並發性)的病因、症狀作了詳細的描述,同時對白內障眼病的檢查、診斷、手術適應症、禁忌症以及手術前後的准備、手術方法、術後護理等,也均作了確切的論述,至今仍有指導意義。     明代,我國醫學文獻中又出現了一本名叫《銀海精微》的眼科專著。書中對金針撥障術也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此外,明·王肯堂的《證治准繩》(1602年)、明末清初傅仁字的《審視瑤函》(1644年)、清·張璐的《張氏醫通》(1695年)以及吳謙等集體編撰的《醫宗金鑒》(1742年)等書,均對金針撥障術有介紹。   金針撥障術與古代眼科手術     張璐之子張飛疇為17世紀眼科家,在《張氏醫通》內,他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了寶貴意見,附有七個病案報告。書中還介紹了一種“過梁針”手法,即醫生給患者左眼施行手術時,可用右手操作;右眼手術時,則用左手操作。如左手操作不習慣,可用右手由患者內側角膜緣外進針,但手和撥障針要橫越鼻梁,故稱“過梁針”。書中提到有的患者由於鼻梁高聳,影響手指進針,因此認為做這一手術的醫生,最好能學會兩手均能操作。尤為可貴的是書中提出:“凡初習針時,不得以人目輕試,宜針羊眼,久久成熟,方可治人。”可見他在進行這項手術時,不僅認真負責,而且具有嚴肅的科學態度。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