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百科知識 >> 眼部疾病治療 >> 中醫治療 >> 中醫藥治療黃斑病變有優勢

中醫藥治療黃斑病變有優勢

  黃斑病變是一種老年人的眼科疾病,病情嚴重的話甚至導致失明,對於這種嚴重病例,必須全力積極治療,如何選擇治療方式?如何選擇用藥?這些都是患者們十分關注的,下面看看具體的介紹。

  中醫藥治療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優勢

  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為眼科難治性眼底病,是導致50歲以上人群低視力和致盲的首要病因。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據統計,我國75歲以上人群的發病率已高達15.15%。目前,美國超過175萬人患此病,預計10年後將達到300萬人。

  近年來,光動力療法為本病的治療帶來了一些希望,接著又迎來了抗血管生成療法的新時代,這兩種療法是目前西醫治療本病的主流方法,然而這兩種療法仍存在很多不足。前者價格昂貴,容易反復,視力是否能提高難以確定。對於很多低視力患者來說,如此昂貴的費用令人難以承受。目前,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抗-VEGF)藥,包括ranibizumab(Lucentis)、bevacizumab(Avastin)和pegaptanib(Macugen)已經被用於治療新生血管型AMD,即濕性AMD。該類藥物雖對CNV有效,但難以控制CNV復發,需反復玻璃體腔給藥時又存在局部並發症的危險性;特別是該類藥物尚未獲得國內衛生部門的准入批准,國內患者仍處於“望梅止渴”階段。

中醫藥治療黃斑病變有優勢

  中醫學認為AMD歸於“視瞻昏渺”范疇。特別是滲出型AMD,黃斑區新生血管膜出血引起視力下降屬於“暴盲”,黃斑區滲出水腫引起視物變形歸屬“視直如曲”。

  AMD中醫臨床特征與精、氣、血虧損有關;主要涉及腎、脾和肝髒;證候類型多表現為“痰瘀”、“血滯”、“氣虛”。滲出型AMD因新生血管膜的結構異常,導致黃斑區反復出血。《濟生方?失血論治》認為失血的病機因於熱者多。《景岳全書?血證》將引起出血的病機提綱挈領概括為“火盛”及“氣傷”兩方面。《血證論》提出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的治療方法。黃斑區水腫多為水濕停留、瘀滯結聚所致。《諸病源候論》謂“經絡痞澀,水氣停滯”,則發為腫。《血證論》說:“瘀血化水,亦發為腫。”中醫學認為,是由於水液運化、排洩過程中發生障礙而產生的水、濕、痰等病理產物,屬痰飲范疇。其積於黃斑,多為有形之物,按痰飲治之。痰濕聚積造成視網膜色素上皮及上皮的脫離,而又導致視網膜缺血缺氧產生視網膜下新生血管。黃斑變性多與老齡化相關,對於萎縮性AMD,祖國醫學早就認識到衰老與“肝腎”的關系密切。《證治准繩》認為“視瞻昏渺乃肝腎不足之病,由於陰虛血少,精液耗盡”,為從肝腎論治AMD提供了一定依據。“肝為血海”,“精血互生”揭示了通過補益肝腎從而達到調節血液流變學性質的機理。有報道,長期服用杞菊地黃口服液或明目地黃丸補益肝腎,治療前後血液流變學參數有改變,為中醫補益肝腎治療AMD提供了依據。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老年人精氣不足與腎、脾關系密切。有人以補腎益精明目為治療大法,其中肉苁蓉、補骨脂補陽,旱蓮草、女貞子補陰,黃芪補氣升陽,蒼術可燥濕健脾,丹參、當歸有活血之功。干性者加葛根、黨參健脾。

中醫藥治療黃斑病變有優勢

  本方經動物實驗證明:可以增強眼組織抗組織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降低過氧化物質含量,延緩機體組織細胞老化,並能改善微循環。中醫治療AMD占有一定優勢,從古至今,中醫按照辨證論治一直在治療這類疾病。但是不足之處是僅以提高視力為療效標准,缺少觀察脈絡膜CNV病變的精密儀器,因此也就缺乏了對AMD發生、發展的足夠認識,中醫只是處於一個“盲治階段”,個案報道多,系統總結少。近10余年吲哚青綠血管造影(ICGA)和光相干斷層掃描(OCT)的先後問世,使眼科醫生揭開了AMD的CNV形成的面紗,借助於這些儀器可以清晰地觀察到CNV的范圍和形態,使中醫眼科豐富了眼底病的望診內容,對於AMD的認識也大踏步地向前邁進了一步。

  中醫治療本病的方法有湯藥、成藥、針灸療法等多種形式,但究其理論源泉不外從虛論治、從實論治及虛實兼治。從古至今有關AMD中醫治療法則多種多樣,不拘一格,主要思想是以辨證論治為基礎。如果辨證得當,確有療效。但這種思路不適於做大樣本的觀察,也不具備推廣應用的條件。總結出一套既有中醫理論指導又有中醫眼科特色、既有療效又可推廣的中醫方劑,對於提高醫生治療AMD的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溫馨提示:黃斑病變的預防注意事項是平時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用眼睛,避免形成近視。切忌目不轉睛,自行注意頻密並完整的眨眼動作,經常眨眼可減少眼球暴露於空氣中的時間,避免淚液蒸發。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