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百科知識 >> 眼部疾病症狀 >> 3種兒童常見眼疾

3種兒童常見眼疾

  眼球發育

  正常的眼球形成,需經過一連串的成長、發育過程。眼科醫師表示,經過復雜的細胞分化,當小胚胎在母體約4周大時,眼球就已開始發育;其後,眼球壁的發育隨著鞏膜、角膜、視網膜,以及眼內屈光質如水晶體、玻璃體等陸續發展,完整的眼球就算成形。

  醫師指出,剛出生的小寶寶,眼球發育僅為成人眼球的6成;約3歲左右的幼兒,眼睛功能可達常人的9成;最晚到6歲,構造與功能就可等同成人標准。

  認識眼球構造以具體的物品比喻,“眼球”構造就好像一台。照相機”,角膜、水晶體就好比照相機的“鏡頭”;虹膜就等同於“光圈”;玻璃體就相當於“暗房”;視網膜就像人體這台照相機的感光“底片”。

  視力發育,緩步成長

  新生兒由於視網膜的黃斑部發育尚未完善,所以媽咪們可發現,剛出生的小寶寶,都是缺乏“固視”能力的。

  醫師表示,1個月大的小Baby,對光線刺激已有反應,多少已有初步固視能力;約3個月大,眼球開始能稍微跟著物體緩慢移動:約5~6個月大時,固視、追蹤能力變得更好,並開始出現手眼協調,試著伸手觸碰物體。

  一路發展到3歲,就可以讓寶寶進行常規的視力檢查;約在6歲大時,包括眼球結構與視力發展,就算發育完全;而最晚至10歲、孩子的視神經發展就已經完全定型。

  角膜位在眼球最前方,是接受外界光源刺激的第一道門戶。水晶體是一個具有彈性的透明體,位在虹膜與瞳孔之後,玻璃體之前,作用為調節光線折射。

  看近物時,睫狀肌收縮,水晶體變厚;看遠處時,睫狀肌伸長,水晶體變薄,光線折射因此變小。虹膜與瞳孔主要功能是負責調節光線進入眼球.類似“光圈”的作用。虹膜會依照周圍環境的光線變化,控制瞳孔括約肌及放大肌,當光線強時,瞳孔收縮,“光圈”變小;反之,光線暗時,瞳孔放大,“光圈”變大。

  玻璃體是一透明膠質體,位於眼球後部,會產生一定力量(即是眼壓),將眼球由內往外撐,以保持眼球形狀。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方,結構與功能就如同相機的“底片”一般,光線與顏色會透過視網膜、視神經的路線傳遞,進入位於大腦枕葉的“視覺中樞”,讓我們得以“眼見為憑”!

  塑造好眼力疾病防治心肝寶貝從呱呱墜地到健康長大的這段期間內,還無法精准表達感受的孩子,是說不出眼睛到底哪裡不舒服的。這時候,爸爸媽咪可得學習一些基本的眼科知識,才能當小寶貝的健康守護神喔!以下透過醫師的臨床門診經驗分享,為新手父母整理出3大類兒童常見的眼疾。

  1、砂眼

3種兒

  病因:“砂眼”算是“慢性結膜炎”,是由一種介於濾過性病毒與細菌之間的“批衣菌”感染而引起,因為會讓結膜出現猶如沙粒分布其上,所以稱之為砂眼。

  傳染細菌:主要透過“接觸”傳染,傳染病菌多是“披衣茵”。

  症狀:砂眼的潛伏期約2~9天,患者初期會易流淚,其後眼屎等充血、癢、腫、刺痛等感覺。

  治療:使用抗生素藥膏、藥水或口服藥物治療。

  預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不與他人共享毛巾或衛生用品。

  2、紅眼症

  病因:紅眼症是由細菌病毒所引起的“傳染性結膜炎”,由於會讓結膜呈現鮮紅色的充血狀,所以又稱為“紅眼症”或“火眼”。

  傳染細菌:也是透過“接觸”傳染,主要是由“腺病毒”、“腸病毒”與“克沙奇病毒”所引起。

  症狀:潛伏期相當短暫,接觸細菌後,不到24小時即會發病。患者會出現眼睛紅腫、燒灼刺痛等不適感;同時有畏光,眼淚、眼屎等分泌物變多等症狀;嚴重者,還會出現結膜出血,通常先發生於一眼,而後再感染另一眼,變成名符其實的“紅眼人”。

  治療:因紅眼症多屬病毒感染,治療上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主要是針對症狀小心地施予類固醇治療,嚴重的感染結膜表面會生成一層偽膜,則由醫師小心移除,未妥善治療會導致形成疤痕組織,角膜也會形成白斑。

  預防:多洗手,手少碰眼睛或觸摸不干淨的物品,患者盡量避免在公共浴池,泳池等地活動。

  3、針眼

  病因:“針眼”在醫學上的正式名稱為“麥粒腫”,是一種睫毛根部的皮脂腺或毛囊,因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而發炎引起,可不食看了不該看得東西所造成的喔。

  傳染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症狀:針眼屬於急性炎症,初期症狀多為紅、腫、熱、痛等發炎征兆。

  治療:輕微患者在經塗抹抗生素藥膏後,約3~5即可痊愈;若膿點出現,則應施行排膿、熱敷再加上輕微的按摩,可幫助膿液排除;倘若感染症狀嚴重,必要時需外加口服抗生素治療。

  預防:注意個人衛生,作息正常以提高個人免疫力。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