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百科知識 >> 眼部疾病症狀 >> 翼狀胬肉的臨床表現

翼狀胬肉的臨床表現

  翼狀胬肉多發生於室外工作者。可能與風沙、煙塵、陽光、紫外線等長期刺激有關。

  臨床上,大致有:初發胬肉(又分結膜期和角膜前期)、進展胬肉(角膜後期)和術後胬肉(又分治愈胬肉和復發胬肉)三類。

  1、初發胬肉裂隙燈下睑裂部結膜肥厚,充血水腫,血管擴張,其尾部與半月皺臂粘連,移動球結膜則造成一橫向條索。二碘曙紅或熒光素染色沖洗後用钴藍光觀察,可見結膜上皮點狀脫落,而其鄰近受上下睑覆蓋的結膜則不著色,此為結膜期胬肉。

  肥厚結膜形成的三角狀充血皺襞,頭部跨越角膜緣,底成扇狀,越過半月皺襞向淚阜兩側伸展,在角膜緣前區,為胬肉的頸。胬肉頭在角膜緣上隆起,越過角膜緣向內約2毫米,表面有細微血管。在頭的盡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狀微粒堆集成的小島侵入角膜淺層,是為Fuchs小島。小島及頭部周圍角膜呈現肉眼難以辨認的混濁。靠體側亦有微粒組成的灰白色條紋,沿角膜緣擴張的血管分布。頭和頸在此浸潤充血區與角鞏膜粘連。熒光素著色,呈現出上皮點狀脫落。

翼狀胬肉的臨床表現

  2、進展胬肉頭部呈灰白色膠樣隆起,其盡端形成豎向鋸齒狀白緣,頸部血管充盈,組織肥厚。由於胬肉對角膜的牽拉作用,可致角膜散光,視力銳減。胬肉頭部鋸齒狀進展緣已越過瞳孔中央,表面微隆起,鄰近有散在性鈣化點,進展緣深至角膜前彈力膜,其上之上皮隆起,明顯混濁。

  3、術後胬肉

  (1)成功手術胬肉切除自家帶蒂結膜移植兩年後。在比較潔白而透明的結膜植征底部,2至3米來自半月皺襞的粗血管進入植片後,在接近角膜緣處結成寬松的血管袢,肉眼難以辨認。無血管部位,植片平坦,但基質層仍可見片狀或雲朵狀混濁,混濁區內側可見由白點聚集而成的白色條帶。

  (2)術後復發胬肉(第三次胬肉切除手術後一個月)外觀上,淚阜至角膜緣的距離明顯縮短。胬肉區組織形似血管瘤,呈丘狀隆起,其底與淚阜深部粘連,結成一體。“瘤體”的上下結膜極度充血直達下下穹窿,下睑內眦部已形成睑球粘連。翻轉上睑,見粘連由淚阜起始,經球結膜伸延到上穹窿,其形如梗。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