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有3個月大的寶寶,在浙江市第六醫院進行白內障手術。他和媽媽一樣,都是先天性白內障患者。因為發現得早,手術後他的視力可能會有顯著的恢復;媽媽就沒那麼幸運了,她5歲才做手術,一只眼睛已失明。
醫生提醒,白內障並不是單純的老年病,早產兒、家族史等三類寶寶要重點篩查眼底。
6個月以內是最佳治療期
這位年輕媽媽來自四川,是先天性白內障患者。因為經濟條件不好,她在5歲時才做手術,術後一只放了人工晶體的眼睛視力只有0.12,另一只眼睛沒放晶體,只能看到一些模糊黑影。
寶寶出生後,全家人很高興,但知道先天性白內障有可能遺傳,媽媽心裡一直忐忑不安。
不幸還是降臨了,一天她突然發現寶寶的眼睛也出現了和她當年一樣的症狀———眼球震顫。這是一種不自主、有節律性、往返擺動的眼球運動,用手電筒去照眼睛,瞳孔也有些發白。
家人連忙抱著寶寶到市第六醫院就診,被確診為先天性白內障患者,需要立即進行手術。
“5歲以前是視力發育期,白內障如同遮住眼睛的窗簾,光線照不到眼睛裡,就無法刺激視力正常發育,如果5歲以前這個‘窗簾’不及時摘掉,就會造成斜視、弱視,甚至永久性失明。”市第六醫院眼科中心醫生王育文說,“寶寶的媽媽就是因為到5歲才動手術,錯過了治療時機,所以術後的效果很差。而這個寶寶因為發現得早,仍在6個月最佳治療時機以內,通過手術視力可能得到顯著恢復。
三類寶寶要進行視力篩查
資料顯示,先天性白內障指大多數在出生前後即已存在,小部分出生後不久即形成的一類白內障,其發生率在我國為0.05%,失明兒童中有22%~30%為白內障所致,已成為兒童失明的第二位原因。
除了先天性白內障,先天性青光眼、先天性視神經萎縮、視網膜病變等也都是兒童致盲的“殺手”。
在寧波市眼科醫院,從2009年至今已經有200多個這樣的先天性白內障患者,約占白內障患者總數的1.2%,他們中最小的也就幾個月大,一兩歲查出此病的小患者更多。
記者從市婦兒醫院了解到,醫生會對有相關家族遺傳史的孕產婦進行提醒,有家族遺傳史的孕婦也通過羊水穿刺可以查出胎兒是否攜帶顯性基因,但目前醫院僅對出生體重<2000克的早產兒和低出生體重兒,在生後4至6周或矯正胎齡32周,進行首次眼底病變篩查。
市眼科醫院醫生吳善君說,先天性白內障致病原因有以下幾種:一是家族有先天性白內障患者的;二是早產兒;三是母親在懷孕前3個月有感冒發熱症狀的。此外母親懷孕時營養失調、孕婦骨盆放線性照射等也有可能成為誘因。
吳善君建議,新生兒最好在出生後進行一次眼底篩查,以上提到的三類寶寶更要定期進行眼底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