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常見疾病 >> 其他眼科疾病 >> 衣原體性結膜炎——沙眼

衣原體性結膜炎——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體感染所致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角膜炎,是導致盲目的主要疾病之一。全世界有3億~6億人感染沙眼,感染率和嚴重程度同當地居住條件以及個人衛生習慣密切相關。50年代以前該病曾在我國廣泛流行,是當時致盲的首要病因,70年代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衛生常識的普及和醫療條件的改善,其發病率大大降低,但仍然是常見的結膜病之一。

  【病因】沙眼衣原體由我國湯飛凡、張曉樓等人於1956年用雞胚培養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分離出來。從抗株性上可分為A、B、Ba、C、D、E、F、J、H、I、K等12個免疫型,地方性流行性沙眼多由A、B、C或Ba抗原型所致,D~K型主要引起生殖泌尿系統感染以及包涵體性結膜炎。張力、張小樓等(1990)對中國華北地區沙眼衣原體免疫型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華北地區沙眼以B型為主,C型次之,我國其他地區的發病情況缺乏流行病學資料。沙眼為雙眼發病,通過直接接觸或污染物間接傳播,節肢昆蟲也是傳播媒介。易感危險因素包括不良的衛生條件、營養不良、酷熱或沙塵氣候。熱帶、亞熱帶區或干旱季節容易傳播。

  【臨床表現】急性沙眼感染主要發生在學前和低年學齡兒童,但在20歲左右時,早期的瘢痕並發症才開始變得明顯。成年後的各個時期均可以出現嚴重的眼睑和角膜合並症。男女的急性沙眼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相當,但女性沙眼的嚴重瘢痕比男性高出2~3倍,推測這種差別與母親和急性感染的兒童密切接觸有關。

  一般起病緩慢,多為雙眼發病,但輕重程度可有不等。沙眼衣原體感染後潛伏期5~14天。幼兒患沙眼後,症狀隱匿,可自行緩解,不留後遺症。成人沙眼為亞急性或急性發病過程,早期即出現並發症。沙眼初期表現為濾泡性慢性結膜炎,以後逐漸進展到結膜瘢痕形成。

衣原體性結膜炎——沙眼

  急性期症狀包括畏光、流淚、異物感,較多粘液或粘液膿性分泌物。可出現眼睑紅腫,結膜明顯充血,乳頭增生,上下穹窿部結膜滿布濾泡,可合並彌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結腫大。

  慢性期無明顯不適,僅眼癢、異物感、干燥和燒灼感。結膜充血減輕,結膜污穢肥厚,同時有乳頭及濾泡增生,病變以上穹窿及睑板上緣結膜顯著,並可出現垂幕狀的角膜血管翳。病變過程中,結膜的病變逐漸為結締組織所取代,形成瘢痕。最早在上睑結膜的睑板下溝處,稱之為Arlt線,漸成網狀,以後全部變成白色平滑的瘢痕。角膜緣濾泡發生瘢痕化改變臨床上稱為Herbet‘s小凹。沙眼性角膜血管翳及睑結膜瘢痕為沙眼的特有體征。

  重復感染時,並發細菌感染時,刺激症狀可更重,且可出現視力減退。晚期發生睑內翻與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連、角膜混濁、實質性結膜干燥症、慢性淚囊炎等並發症。症狀更明顯,可嚴重影響視力,甚至失明。

  【診斷】多數沙眼根據乳頭、濾泡、上皮、上皮下角膜炎,血管翳(起自角膜緣的纖維血管膜進入透明角膜形成)、角膜緣濾泡、Herbert’小凹等特異性體征,可以作出診斷。由於睑結膜的乳頭增生和濾泡形成並非為沙眼所特有,因此早期沙眼的診斷在臨床病變尚不完全具備時較困難,有時只能診斷“疑似沙眼”,要確診須輔以實驗室檢查。WHO要求診斷沙眼時至少符合下述標准中的2條:

  1.上睑結膜5個以上濾泡

  2.典型的睑結膜瘢痕

  3.角膜緣濾泡或Herbert小凹

  4.廣泛的角膜血管翳

  除了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可以確定診斷。沙眼細胞學的典型特點是可檢出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多形核白細胞,但細胞學檢查的假陽性率高。

  結膜刮片後行Giemsa染色可顯示位於核周圍的蘭色或紅色細胞漿內的包涵體。改良的Diff-Quik染色將檢測包涵體的時間縮短為幾分鐘。熒光標記的單克隆抗體試劑盒檢測細胞刮片衣原體抗原、酶聯免疫測定、聚合酶鏈反應都有高度敏感和高特異性,但要求操作者較熟練的掌握操作技術,花費也昂貴。

  沙眼衣原體培養需要放射線照射或細胞穩定劑(如放線菌酮)預處理,通常在生長48~72小時後用碘染色單層細胞,或通過特殊的抗衣原體單克隆抗體檢測,是重要的實驗室檢查,但技術要求高,不能廣泛應用。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