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常見疾病 >> 其他眼科疾病 >> 針灸治療眼科病效果好

針灸治療眼科病效果好

  針灸治療眼科病證的適應證較少,臨床報道也不多。針藥並用可降低眼壓,現總結如下。

  呂某,男,21歲,2008年3月29日首診。主訴:頭痛目眩,視物不清10余年,近兩個月加重。患者7歲時頭脹,視力減退明顯,診斷為“青光眼”,雖經過治療但未見明顯效果,視力逐漸下降,至3年前病情加重,又檢查出“白內障”及“眼底病”,先後經過3次手術,但病情無改善,頭痛、眼脹時有發生,情緒不舒即加重。現症:神清,形體消瘦,精神郁悶,不願講話,心煩,夜臥差,頭痛目眩,動則尤甚,視物不清,視遠更為困難,眼球活動不利,眼結膜呈昏暗混濁狀,觸按眼球,眼珠微硬,其瞳色亦微濁,晶珠混濁,眼壓R(右)45mmHg,L(左)50mmHg,飲食一般,腹脹,大便干,有時呈羊屎狀。脈沉弦,心率為72次/分,舌質干、邊暗,苔黃膩。

  診斷:中醫為高風內障、青風內障、園翳內障,證屬肝腎陰虛、陰虛陽亢;西醫為青光眼、白風障、眼底病。

  治則:滋補肝經,抑肝潛陽,清頭明目。

  方藥:撥雲退翳丸加減(《古今醫統大全》)。

  藥物:細生地15克,元胡12克,天麻12克,鉤籐15克,草決明12克,蔓荊子12克,薄荷12克,枳實12克,白蒺藜12克,甘菊花12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紅花12克,桃仁12克,丹參15克,木賊12克,蟬蛻12克,蛇蛻12克,密蒙花12克,天花粉12克,黃連12克,熟地12克,山萸肉12克,丹皮12克,知母12克,龜板膠15(烊化)克,炙甘草8克,7劑,水煎服。

  針灸取穴:百會,目窗,頭維,太陽,睛明,球後,合谷,支溝,陰谷,曲泉,三陰交,足三裡,太溪。頭部穴位以平刺0.5寸~0.8寸局部酸脹感明顯為佳,睛明穴選取0.25mm×25mm毫針,左手抵住眼球,針尖向眼眶內上角右手持針徐徐壓入5mm左右,不捻轉不提插,有脹感為宜。球後穴選取0.25mm×40mm毫針,常規消毒後,右手抵住眼球,讓患者略向上看,於眼眶下緣外1/4處,讓患者輕輕閉目,右手輕輕壓入深達1厘米~1.5厘米,不提插不轉捻,留針30分鐘,中間不行針。取針時用左手按住眼球,右手輕輕提針,出針後再輕按1分鐘,防止出血。肢體上穴位均以提插捻轉手法,以得氣為宜,留針30分鐘,中間行針1次。

  二診(4月6日)服藥7劑,針灸3次。效果非常明顯,頭暈頭脹明顯減輕,精神狀態好轉,眼壓下降明顯,右眼由45mmHg下降至32.1mmHg,左眼由50mmHg下降至34.2mmHg。原方又加酒大黃(後下)10克,郁李仁12克,炒棗仁12克,14劑。針灸加腹哀,大橫,照海。

  三診:又服中藥14付,針灸10次。症狀繼續好轉,已無頭痛頭眩之症,眼睛發脹已大減,精神暢快,視物又較清楚,眼壓,右側為25.1mmHg,左側為24.1mmHg。前方去薄荷、蔓荊子、荊芥穗、黃連,加黃精12克,青箱子12克,又服14劑,針灸10次。

  四診:又經過半個多月治療,症狀明顯好轉,無頭痛目眩,尚有眼干,口干,大便略干,手足有汗,舌質紅,少苔,脈沉細,心率64次/分,家屬反映於5月中旬左右,右眼壓已降至17.4mmHg,左眼已降壓14.1mmHg。

  患者因素體虛衰,肝腎不足,陰精不能上濡於目,以致目睛干澀,視物昏花,陰虛陽亢,故頭暈目眩。

  張老認為,睛明視物與髒腑機能有關,如《靈樞·大惑論》中說:“五髒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說明髒腑之精氣,上聚於眼,眼睛才能發揮視物精明的目的。若髒腑功能虛弱,其精微不能上養於目,則可發生視物不清等眼病。

  在中藥應用上,張老根據中醫理論,風輪屬肝,水輪屬腎,故常以滋養肝腎為治本之劑,常用六味地黃丸為底方,若有陰虛陽亢者加天麻、鉤籐、草決明、蔓荊子、薄荷等,均為平肝潛陽之品,用以治療頭暈目眩較重,陽亢明顯,草決明兼有清肝明目,通大便作用;若眩暈較重者,酌加祛風疏肝明目之劑,常用白蒺藜、蟬蛻、蛇蛻,具有驅風明目退翳作用,張老還常用大量活血祛瘀藥物如當歸、川芎、紅花、桃仁、丹參等以增強營血以供養於目,所謂“目得血能視”。

  張老認為,十二經脈皆通於目,但以肝腎之經最為重要。故本證應以滋補肝腎為主,兼補脾胃以養氣血,故以曲泉、陰谷之下合穴為主,兼用太溪、太沖,肝腎之原穴以補肝腎,用足三裡、陰陵泉以補脾胃為治療的基礎。局部取穴也非常重要,如取睛明穴以明目退翳。諸穴以滋陰疏肝養腎為主,以清肝明目退翳為輔,肝腎之陰得補,疏肝理氣情志暢通,清目退翳,睛明之氣疏展則眼壓可降。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