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內障是我國老年人中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它是由於眼內透明的晶狀體發生變性和“老化”,逐漸變得混濁而不透明,並造成視力減退,甚至看不見。
白內障後仍看不清主要有以下幾點:
老視或近視
正常人的晶狀體有自動調節功能,使我們既可以看遠物,也可以看近物。而白內障術後的人工晶狀體度數固定,看遠物或看近物不能兼顧,要麼能看近不能看遠,要麼能看遠不能看近。為了達到較好的視力,病人一般可在術後3個月待傷口痊愈後到醫院配鏡。
眼睛本身的病變
我們常把人的眼睛比著一部照相機,晶狀體就像照相機的鏡頭,眼底的視網膜相當於感光膠片。白內障手術僅僅是更換照相機的鏡頭,而圖像的好壞還依賴於感光膠片即眼底的好壞。如果手術前存在著嚴重的眼底疾病,白內障手術再成功,也不一定能提高視力,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一般地說,手術前醫生要對患者進行紅綠色覺、光定位、B超、視覺電生理等項目的檢查,由於白內障本身的病變,也影響了醫生對青光眼、黃斑變性等其他眼病的觀察和診斷。此外,如果角膜(俗稱黑眼珠)有營養不良或角膜變性等病變,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白內障術後的視力。
後發性白內障
有些老年病人術後視力很好,過了幾個月或幾年後,視力又下降了,他們誤認為又長出白內障了。實際上,手術後白內障是不可能再長出來的。但有一種情況,醫學上稱為後發性白內障(簡稱後發障),可使病人術後視力下降。這是因為醫生手術時,為了不破壞眼睛的正常生理結構,也為了能更好地置入人工晶狀體,術中保留了一層薄膜(即晶狀體後囊膜)起支撐作用。在術後一段時間內,約30%的老年白內障病人的這層薄膜會逐漸變混濁,從而影響視力。這個問題處理起來也很簡單,醫生可用激光將後囊膜打一個小洞,僅花上1分鐘的時間,眼睛馬上就會變亮。
其他情況
如白內障手術後由於切口的影響,角膜(黑眼珠)的彎曲度會發生一些變化,術後往往會有一定程度的散光,從而影響視力,此時可在術後3個月傷口痊愈後進行驗光配鏡。還有一種比較少見的情況,即術後2個月左右視力會下降並伴視物變形,醫學上稱為黃斑囊樣水腫,這是一種白內障手術後的輕度並發症,一般6個月左右會自行消退,不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