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疱疹性角膜炎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角膜炎,其發病率居於各類角膜炎之首,病情頑固,易於復發,是當今世界上危害嚴重的感染性眼病之一,其發病串有明顯上升趨勢。本病屬於中醫“聚星障”范疇。
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外感風熱或風寒,上犯黑睛,或素體肝旺,復受風邪、風火相搏,上攻黑睛,或過食煎炒五辛,脾胃蘊積濕熱,熏蒸黑睛,或素體陰虛,熱病後傷津耗液,虛火上炎,灼傷黑睛所致。上述因素均可導致邪聚黑睛,黑睛棍濁,視物模糊。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單純疱疹病毒I型引起,分為原發感染和處長發感染,原發感染是指病聲初次侵犯人體,多見於6個月~5歲的嬰幼兒,可引起惡性濾泡性結膜炎,偽膜性結膜炎或樹枝狀角膜炎,伴有耳前淋巴結腫大。病變終結後病毒常潛伏於三叉神經節內,當人體全身或局部免疫力降低時,侵犯眼部的病毒可引起角膜炎,致使角膜漫潤混濁,出現沙澀疼痛,羞明流淚,視力減退等症,稱為復發感染.
治療
(一)普通康復療法 遮蓋患眼,或配帶防護鏡,避免日光、風沙,煙塵等外界刺激。同時對患有感冒、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者,應積極配合治療。
(二)中醫分型與中藥治法 1.風寒犯目
黑睛星翳,抱輪微紅,畏光流淚,伴惡寒發熱,寒重熱輕,頭痛鼻塞,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 疏風散寒,退翳明日。
[方藥] 八味大發散:麻黃7克,細辛3.5克,羌活12克,防風12克,白芷12克,川芎7克,蔓荊子12克,藁本12克,生姜3片,大棗4枚。若兼氣虛乏力,加黃芪16克,白術12克,兼血虛頭暈,加當歸16克,白芍12克
2.肝經風熱黑睛驟生星翳,抱輪紅赤,羞明流淚,沙澀疼痛,或伴發熱惡寒,熱重寒輕,鼻塞、咽痛,舌紅苔薄共同,脈浮數。
[治法] 祛風清熱,退翳明目。
[方藥] 羌活勝風湯加減,羌活7克,防風7克,白芷12克,柴胡12克,前胡12克,薄荷7克,桔梗7克,黃芩12克,銀花16克,連翹12克,蟬蛻7克,甘草4克。
3.肝膽火熾
黑睛星翳擴大加深,如樹枝狀、地圖狀,白睛混赤,澀痛羞明,伴口苦口干,尿赤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 清肝瀉火,退翳明目。
[方藥] 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12克,黃芩12克,栀子12克,柴胡12克,當歸12克,生地16克,木通12克,蟬蛻7克,白蒺藜l克,生大黃12克(後下),車前子12克(布包煎).
4.溫熱蘊伏
黑睛星翳,反復發作,纏綿不愈,或伴頭重胸悶,納呆便溏,舌紅苔膩或白或黃,脈濡數。
[治法] 清利濕熱,退翳明目。
[方藥] 三仁湯加減:杏仁12克,白蔻仁7克,薏苡仁25克,法半夏12克,厚樸7克,通草12克,淡竹葉7克,滑石16克(布包煎),白蒺藜16克,蟬蛻7克,青葙子16克。
5.正虛邪留
黑睛星翳,日久不愈,抱輪微紅,目澀羞明,舌紅苔少,脈細或數。
[治法] 養陰清熱,退翳明目。
[方藥] 滋陰降火加減:知母12克,黃柏7克,生地16克,川芎7克,柴胡12克,黃芩12克,麥冬12克,內蒺藜16克,谷精草12克,密蒙花12克。
(三)現代西醫西藥治療方法 (1)局部抗病毒:l%阿昔洛韋眼藥水、病毒靈眼藥水、病毒唑服藥水點眼,每1—2小時1次。睡前塗用o.5%疱疹淨眼膏。
(2)擴瞳劑的應用:伴有虹膜睫狀體炎時,用阿托品眼藥水或眼膏及時充分散瞳。
(3)皮質類固醇的應用,盤狀角膜炎可同時使用類固醇激素眼藥水,以減輕病毒所引起的免疫反應。但樹枝狀,地圖狀角膜炎禁用,否則可導致炎症擴散。
(4)自血療法:對於反復發作,病情頑固者,可結膜下注射自血:每次0.5~l毫升,相隔l周後可再次注射,提高局部免疫力。
(四)中藥制劑點眼
可選用熊膽眼藥水、病毒1號眼藥水、三黃服藥水點眼,每日4~6次。
(五)中藥熏洗療法 用銀花,連翹,蒲公英、菊花,大青葉、秦皮等煎水,先熏後洗,亦可作濕熱敷。
(六)清開靈注射液的應用 每次20一40毫升加入5%~l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10~14天為1療程。相隔3~5天後,可繼續第2療程。
(七)板藍根注射液的應用 每次4毫升肌注,每日2次,10天為1個療程.
(八)針刺穴位療法 可選睛明、四白、絲竹空、攢竹、合谷、足三裡、光明、肝俞等穴,每次取局部2穴,遠端2穴,每日1次。視病情虛實酌用補瀉手法。
預防與護理 (1)消除誘發因素,預防及積極治療感冒,避免過度疲勞等。
(2)眼部、鼻部、口唇發生疱疹時,尤其是額部出現帶狀疱疹時,應積極治療,可防止角膜炎的發生。對於原因不明的角膜炎症,不宜濫用皮質類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