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常見疾病 >> 青光眼 >> 關於青光眼 >> 青光眼應重視保護“視力年”

青光眼應重視保護“視力年”

  3月6日是“世界青光眼日”,今年的主題是:“打敗盜取視力的竊賊——青光眼”。2010年,一項對全球40歲以上青光眼患者的調查結果顯示,青光眼的患病率為2.65%,全球閉角型青光眼一半在中國,開角型青光眼18.6%在中國。我國青光眼發病率為2.66%,到2020年預計會上升到3.05%,全國青光眼患者預計達到並超過2000萬,約占全球的1/4,患者絕對數和老年患者數均居世界首位。

  青光眼是全世界首要的不可逆轉的致盲性眼病。孫興懷所領銜的青光眼遺傳學研究小組與四川省人民醫院、香港中文大學等單位合作,首次發現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發病與體內ABCA1基因變異存在顯著關聯,是目前同疾病中樣本數量最大的亞洲人群研究。該成果為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治療提供了新思路。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受損的病症,通常由高眼壓引起。亞洲人群青光眼以閉角型為主,占87%左右,其致盲率占到50%,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國際眼科學界提出了“視力年”的概念,即青光眼患者眼壓每降低1毫米汞柱,可減少10%的視野損害進展,患者大約可以保持3.5個“視力年”。要建立“視力年”的概念,盡量讓患者保持良好有用的視力。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資料顯示,不論是在經濟發達國家還是經濟欠發達國家,高收入人群中青光眼得到及時診治的患者也只占50%,這個比例是非常低的。即便給予比較標准的抗青光眼治療,應用各種手段控制眼壓,一部分患者的視功能還是會繼續惡化,預計在20年內,有27%的患者至少一只眼失明,9%的患者兩只眼最終失明。也就是說,如果一個20歲的小伙子患了青光眼,到了40歲時有27%的機會可能一只眼失明,有9%的概率可能完全失明變成盲人。

  目前的醫學科學不能使受損的視神經再恢復功能,因此,青光眼的早期發現非常關鍵!

  早期發現非常關鍵新的頻域光學相干斷層掃描(FD-OCT)檢測技術和基礎研究發現,眼底黃斑區的視網膜神經節細胞(RGCs)占整個視網膜的50%,青光眼的主要病理損害就是神經節細胞的丟失、凋亡。根據視神經損害和視覺功能變化狀況,我們將青光眼分為四期:

青光眼應重視保護“視力年”

  臨床前期正常細胞已發生病變,產生神經節細胞凋亡,但對視功能可能沒有任何影響,從微觀病理學上能夠發現神經節細胞數降低,但是目前任何的臨床檢測結果都是正常的(包括形態、功能)。

  臨床功能代償期病變進一步發展,神經細胞損傷累積到一定程度產生形態學上的改變,可能被一些先進的儀器設備檢測出來,此時視功能仍一點不受影響。即使神經纖維損失達到45%左右,視野功能完全可以是代償的,查不出任何異常,也稱為視野損害前青光眼。這說明,一方面可能是患者自身代償功能較強,另一方面可能是目前的功能檢測手段不敏感所致。

  臨床症狀前期病情再進一步發展,查出功能異常,如旁中心暗點,患者沒有任何視覺障礙或自覺不適症狀。目前有很多檢查手段可以發現這一點。現在認為,單純形態學改變但功能沒有影響可以不治療,一旦有功能損害一定要及時介入治療。

  臨床症狀表現期等到出現了視野缺損、視功能損害的時候才來看病,這是大部分國內患者的現狀,大約2/3的患者是在這種狀況下才發現自己得了青光眼。

  診斷新概念

  不僅要看視乳頭“杯盤比”,還要看周圍神經纖維層有無缺損。

  以前青光眼的診斷只看視神經乳頭,並沒有特別關注神經節細胞軸突的變化。現在不僅要看視乳頭的“杯盤比”,還要看視乳頭周圍神經纖維層有無缺損,“杯盤比”的概念也擴展到盤沿寬窄、視杯切跡、神經纖維層的損害,這個連續的結構改變是不同的。即從觀察視神經→發展到觀察視網膜→再進一步發展到觀察黃斑區。

  視神經節細胞包括軸突(神經纖維層)、胞體、樹突,由此組成神經節細胞復合體,只要這個神經節細胞受到損害,整個結構都會發生改變。現在有不同的設備和技術,可以從黃斑區的細微變化早期發現青光眼的損害。這也提醒大家,每年健康體檢時別忘了查查眼底,特別是家族中有青光眼患者等的高危人群。

  什麼樣的體征能夠提示早期青光眼視神經乳頭盤沿變窄、有視杯切跡出現、神經纖維層缺損。這與傳統的只看視乳頭“杯盤比”大小是不同的概念。“杯盤比”大小不是一個可靠的指標。尤其是在“視盤”比較大的情況時,當你覺得它的“杯盤比”大而引起警惕時,結果檢查下來什麼都是正常的,可能只是一個生理性的“大視杯”;當“杯盤比”很小時,即便看上去比例正常,也可能有視神經損害存在,我們不能完全靠“杯盤比”來作判斷。另外,新出現的“視盤”邊緣有出血時,要警惕是否有青光眼的損害。

  此外,我國近視眼的人比較多,近視眼的“杯盤比”是斜行的很難識別,這時就要觀察視盤的血管,如果血管發生往外推擠的走向,那一定有一個外力的作用,要考慮是否有青光眼的問題。最好的記錄辦法是做眼底全息照相檢查。

  視野檢查是青光眼診斷的金標准,它的特異性要比形態學檢查更優越。青光眼的損害程度和損害類型不一樣,選擇的檢查方式方法也不一樣。

  早期青光眼的形態學變化更敏感也更明顯,我們從簡單的“杯盤比”看,如果從0.3發展到0.5,這一定是個病理改變,但患者的視野並沒有顯著改變,因此,青光眼早期形態學檢查更敏感、更適合。

  青光眼到了晚期,功能損害更明顯,可以從視野的30°縮小到15°或更小,但它的“杯盤比”可能是0.9,0.95,1.0,卻看不出大的改變,很難識別青光眼有無發展,發展了多少。

  從青光眼視功能損害規律來看,早期的視功能影響可能只是局部的視覺敏銳度降低而並沒有視野的缺損,因此,早期青光眼功能評價要做靜態視野檢查,即通常的自動電腦中心視野檢查。晚期的青光眼殘余視功能對靜止不動的視標不敏感,而對移動的視標敏感,因此,晚期青光眼功能評價應該做動態視野檢查而不是靜態視野檢查。

  最新的技術,還有將視野功能與形態學檢查結果整合在一張圖上,視野分析包括很多形態學與功能學的綜合評價;視野指數變化,能夠給出統計學的參考意義:是差異性的變化還是有病理意義的變化。這些都可為青光眼的早期診斷提供參考,醫生會根據患者不同的病情選擇不同的檢查評價方法。

  治療新趨勢:降眼壓手術逐漸朝著微創、超微創方向發展

  青光眼視神經保護方面,涉及到視神經原發性損害如機械性損傷、缺血、易感基因,我們強調有效平穩地控制眼壓是最基本的策略。同時,要注意對繼發性病理微環境的改善,要重視損害視神經的非眼壓依賴因素,使得患者恢復到正常生理性的視功能衰退,並能夠保持下去,而不是讓青光眼繼續發展到致盲。

  降眼壓是臨床最主要的治療青光眼手段,有局部用藥和手術治療。青光眼手術治療包括激光手術、小切口手術、植入物引流手術以及睫狀體破壞性手術等。

  藥物治療作為首選治療時,以前強調有效性和安全性較多,現在還要考慮患者的依從性和保證生活質量,同時要考慮藥物對眼表的損傷和承受的費用等。

  青光眼降眼壓手術逐漸朝著微創、超微創的方向發展,使之接近生理性的房水引流。這裡介紹兩種青光眼微創治療方法:

  選擇性小梁激光成形術(SLT)在歐美國家開展得非常普遍,國內開展的不多。該手術門診就可以實施,簡便易操作、技術要求較低(不像氩激光成形術要求很高),安全性高,幾乎沒有不良反應。它的療效與藥物治療相當,可以保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效果,還可以反復應用。

  對於一些滴眼藥有困難的特殊患者,如高齡老人和帕金森病患者,或不願意長期滴眼藥的人,或不宜用眼藥的人如妊娠、哺乳期女性,這是最好的選擇。選擇性小梁激光成形術患者的依從性比較好,性價比比較高。

  青光眼引流釘(Ex-Press植入術)這是最新的術式。操作簡單容易掌握,安全風險小於傳統的小梁切除手術,遠期療效與小梁切除手術相當,費用比較貴(上海地區已進入醫保)。選擇適應證時應注意,患者要有一定的前房深度,對做小梁切除手術有高風險、容易發生玻璃體或術中術後出血等並發症的,可以選擇做植入“引流釘”手術。

  青光眼未來治療的理念是減少原發損傷、控制眼壓、改善循環、避免繼發性損傷,阻止神經節細胞在病理微環境下繼續凋亡等。

  眼壓正常值是多少正常眼壓在10~21毫米汞柱范圍內,平均為16毫米汞柱。當眼壓增高超過21毫米汞柱,則壓迫視神經纖維,引起視神經損害。青光眼患者對視神經纖維損害的功能表現反映為原來的正常視野出現視野損傷、缺損,表現為視野出現旁中心暗點,視野周邊范圍縮窄,最終視野全部缺失,患者失去光感成為盲人。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