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先天性白內障和成人白內障有很多相似之處,然而其診治對於醫生的要求更高,每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影響到患兒一生的視力。
先天性白內障是指出生時或出生後第一年內發生的晶狀體混濁,是兒童的常見眼病,約占兒童盲的一半,其患病率為0.12%。-0.6%。
依病情決定手術與否
臨床上一般根據先天性白內障患兒的晶狀體混濁部位、形態和程度進行分類並依此決定治療方案。由於人眼視覺發育的關鍵期是在2歲以內,嚴重的晶狀體混濁造成的形覺剝奪性弱視是先天性白內障預後不良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先天性白內障的治療原則就是盡可能降低由於晶狀體混濁導致的視覺發育障礙,最大限度地減輕弱視程度,提高視力。
下列幾種晶狀體混濁對視力影響不大,一般不需手術治療:晶狀體混濁位於前皮質或前囊;點狀或冠狀等離散的晶狀體混濁;晶狀體混濁偏離視軸區;晶狀體混濁位於視軸區但范圍小於3mm直徑,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散瞳眼藥水擴大瞳孔,從而增加眼球的進光量,刺激視網膜的發育。
對於無手術指征的患兒應定期隨診觀察其晶狀體混濁是否進展、有無眼球震顫及斜視等。目前,臨床上還缺乏對嬰幼兒視功能的精確評估方法,一般可根據患兒的注視狀態、有無眼球震顫等表現來評估,有條件的醫院可以進行Taylor卡視力檢查。對於不能配合視覺功能檢查的低齡患兒,在選擇治療方案時主要依據晶狀體混濁的狀況。
具有明確手術指征的先天性白內障包括:1.全白內障。2.核性或後囊下混濁大於3mm直徑。3.膜性白內障。4.嚴重的繞核性白內障。
一旦確定晶狀體混濁已明顯影響視力,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國外已有報道出生後一周即進行手術治療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