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脫離的發病率近年來有所上升,我們都知道視網膜脫離後會有致盲的可能,因此大家都十分關注視網膜脫離的治療方法。有人可能會問中醫是否也可治療視網膜脫離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中醫治療視網膜脫離的方法。
視網膜脫落的症狀
多數病例突然發病,有視力下降或眼前黑影遮擋,不少病例曾有飛蚊和閃光感等前驅症狀。
視網膜脫離是神經上皮層的脫離,因營養供應問題視細胞首先損害,視細胞損害,首先影響藍色覺。正常眼的藍色視野大於紅色視野,在視網膜脫離眼用白、藍、紅三種視標檢查視野,脫離相應區不僅有形視野缺損,還以發現藍色、紅色視野交叉。
(1)飛蚊:見於多種原因引起的玻璃體混濁。當飛蚊症突然加重時,應注意是否為視網膜脫離的前驅症狀。患者訴眼前有黑影飄動,黑影呈煙霧狀或點、片狀,形態常變換,很似小蟲飛舞。飛蚊為玻璃體後脫離的體征,它可能是圍繞視盤的神經膠質組織,在玻璃體後脫離時被撕下懸浮於玻璃體後皮質上而產生,也可能後脫離時撕破了視網膜血管,或撕破了與玻璃體有生理或病理粘連的視網膜組織,發生出血所致。近視眼患者突然出現這種飛蚊症狀時,應擴大瞳孔,用間接檢眼鏡或三面鏡仔細檢查眼底尤其周邊部,以期發現視網膜裂孔或早期的視網膜脫離。
(2)閃光感:玻璃體發生後脫離,在玻璃體與視網膜粘連處,可牽拉激惹視網膜,產生閃光感;或脫離的玻璃體在眼球運動時,擊拍視網膜而引起。這一症狀,可能隨著玻璃體完全從視網膜脫離後會消失。閃光感也可能是視網膜脫離的先兆,應與飛蚊症一樣給予足夠的重視。是視網膜脫離最重要的症狀,可為脫離的先兆,玻璃體變性與視網膜有病理性粘連者,在眼球轉動玻璃體牽引激惹視細胞而產生閃光感。如閃光感持續存在並固定於視野中的某一部位時,應警惕視網膜脫離於近期內發生。閃光感也可出現於已有視網膜脫離的患者,是由液化了的玻璃體自裂孔進入神經上皮層下刺激視網膜細胞所引起。
(3)視力障礙:不少視網膜脫離可以無任何先兆,視力下降是首發症狀。視力改變因脫離的部位及范圍而不同,後極部視網膜脫離有突然發生的視力顯著下降。黃斑部的淺脫離除視力減退外,還有視物變形及小視症。周邊部視網膜脫離時可以無自覺症狀,只在脫離范圍逐漸擴展,波及後極部時始覺視力障礙。
(4)視野改變:與視網膜脫離范圍相對應的部位有視野缺損。視網膜脫離後有的患者覺察到黑影自某一方向如幕布狀逐漸擴展。颞側視網膜開始脫離的病例比較常見,它引起的鼻側視野缺損區恰好在雙眼視野范圍內,有時不易察覺,常在遮蓋一眼時始被發現。又如下方視網膜脫離時,上方視野出現缺損,但一般人向上看的機會較少,還因上方視野被上眼睑遮蓋,故上方視野缺損也可被忽略。
(5)中心視力損害:因視網膜脫離的部位及范圍而異。後極部脫離時視力突然顯著下降,周邊部脫離初時對中心視力無影響或影響甚小。只有脫離范圍擴展到後極部時,才出現中心視力障礙。
(6)變視症:發生於或周邊部脫離波及後極部而發生淺脫離時,除中心視力下降外,還有視物變形、變小等症狀。
視網膜脫落該如何治療?
(一)治療
迄今為止,孔源性視網膜脫離仍以手術治療為惟一手段。
長期堅持內服中藥杞菊地黃丸(成藥)、駐景丸(成藥)等具有一定作用。
(二)預後
視網膜脫離范圍越小、裂孔數越少、裂孔面積越小、玻璃體膜形成程度越輕,手術成功率也越大。反之則小。術前或術中未能找到裂孔、玻璃體與視網膜有廣泛粘連術中未能給予解除、病理性近視視網膜與玻璃體均有嚴重退行性變性、高年患者,手術成功率小。先天性脈絡膜缺損成功的機會也少。脫離時間在2個月之內的成功率高,時間拖得越長,成功率也就越低。
手術之成敗以視網膜是否復位為標准。但視網膜復位,並不一定有相應的視功能恢復。例如病程超過6個月的陳舊性脫離,因感光細胞已發生不可逆性損害,即使視網膜術後得到復位,視功能亦不能改善,視野的絕對性缺損依然存在。中心視力的預後,主要因黃斑中心凹是否受害(脫離、囊樣水腫、囊樣變性、星芒狀固定皺褶等)及受損害時間的長短而異。
孔源性視網膜脫離能自行復位者非常少見。原脫離區內或其邊緣(脫離與未脫離視網膜的交界處)出現黃白色線條,線條位於神經上皮層之下,視網膜血管跨越其上,稱為線狀視網膜病變。此種線條可能是神經上皮層下纖維蛋白液體機化的結果。自行復位區內有時還能見到色素斑及脫色斑。該區的整個色澤也和未脫離區不同。由於自行復位均在脫離後經過了一個較長時期,所以與該區相應的視野缺損不可能恢復。如果線條橫跨黃斑,則中心視力永久性損害多焦點視網膜電圖(mERG)可以顯示視網膜脫離范圍及手術前後視網膜功能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