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眼科醫院對陽江陽西鎮5500名50歲以上的中青年調查發現,青光眼的發病率在3.5%左右。據了解,青光眼是眼內壓力或間斷或持續升高的一種眼病,是造成失明的第二大原因。通常,40歲以上的人比較容易患青光眼,而且女性患者又較男性患者常見。
青光眼致眼壓大增
眼科醫院的院長葛堅教授介紹,青光眼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眼病,每個患者臨床表現都不盡相同。為了便於研究、觀察,在1978年全國青光眼協作組會議上將青光眼根據發病原因、房角形態、發病年齡的不同概括分為四大類型:先天性青光眼、原發性青光眼、繼發性青光眼和混合型青光眼。其中,繼發性的青光眼較多見。
據了解,青光眼的特征是眼球內部的眼壓增加,且眼球表面硬化。症狀包括眼睛痛或不舒服(主要發生於早晨)、視線模糊、光源四周有光環、瞳孔無法於黑暗中適度調節放大、余光(周邊視力)的消失等。
早期沒症狀易被忽略
葛堅教授說,臨床上對青光眼的檢查設備僅需要裂隙燈顯微鏡、眼底鏡、眼壓計等儀器就能達到95%以上的確診率,但為何仍然有大量患者在中晚期才到醫院就診呢?葛堅教授解釋,除了由於青光眼專科醫生太少外,最主要的還是患者本身不重視,政府的預防宣傳做得不夠。
據了解,青光眼早期一般沒症狀,這也是被患者忽略的原因,因此,預防、篩查就顯得尤其重要。葛堅教授告訴記者,最近該院在陽江普查青光眼的時候,幫助很多患者進行了早期治療,這樣患者一方面阻止了病情的發展,一方面減輕了醫療負擔。
治療不能僅做手術
“隨訪也是治療,不能手術結束就不管了!”葛堅教授介紹,目前治療青光眼有多種方法,包括藥物、手術、激光等,有的青光眼患者需要終身服藥,有的患者手術不能一步到位,需要多次手術才能控制病情。他認為,隨訪包括了解患者的治療狀況,敦促他們定期復查,以便更好地掌握病情的進展,采取必要的措施,爭取最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