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常見疾病 >> 其他眼科疾病 >> 高血壓視網膜病變診療指南

高血壓視網膜病變診療指南

  一、診斷

  (一)高血壓脈絡膜病變

  眼底改變為視網膜深層有呈小葉性分布的淺白色或帶紅色斑。視網膜後極部有局灶性漿液性視網膜脫離,黃斑區有星芒狀斑。經相應內科治療後,上述病變漸復原。

  (二)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

  1. 視網膜動脈血管狹窄。

  2. 動靜脈交叉處有壓跡。

  3. 動脈硬化  輕者有管壁反光增強,中度為銅絲樣改變,重者為銀絲樣改變。

  4.動脈大分支處,由銳角變成鈍角。

  5.視網膜出血斑及滲出斑。視網膜可有淺層線狀、火焰狀出血斑及深層圓點狀出血斑。並有黃白色硬性滲出如環狀或星芒狀。淺層有棉絮狀灰白斑(為視網膜缺血改變)。

  6.視網膜動脈硬化可並發中央動脈、分支動脈(或靜脈)阻塞,視網膜血管瘤,黃斑囊樣水腫,視網膜前膜,致視力不同程度損害。

  (三)高血壓視神經病變

  1.視盤水腫,邊緣模糊,視杯充盈和視網膜充血,可伴有(或不伴)高血壓腦病及顱內壓升高。

  2.視盤蒼白萎縮及視野缺損。

高血壓視網膜病變診療指南

  二、治療

  內科(綜合)治療原發性高血壓。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未成熟或低體重出生嬰兒的增生性視網膜病變。以往曾稱為“晶狀體後纖維增生症”。此名僅為本病晚期改變,尚不能概括疾病的實質,故現在稱之為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一、發病機制

  本病發生於孕期短(小於36周),而出生時體重較輕(低於2000g)的早產兒,尤以與出生時合並呼吸障礙綜合征而有大量吸氧有關。當吸氧時,氧張力高,致視網膜血管收縮和閉塞。停氧時,氧張力降低,視網膜血管缺血致新生血管形成。視網膜周邊血管尚未抵達鋸齒緣即已終止發育,形成了平行於鋸齒緣的一分界線。在此界線與鋸齒緣間則形成無血管的透明條帶區。繼之因視網膜血管增生變寬加厚形成視網膜內嵴,為灰白色環形條帶區。嵴前後的新生血管生成並伸入玻璃體內。

  二、診斷

  (一)I臨床表現

  依據本病的發展而將臨床現象分以下三期:

  1.急性活動期  新生血管形成伴纖維組織增生。可導致滲出性或牽拉性黃斑視網膜脫離。按國際分期和分類法,對急性活動性早產兒視網膜病發病部位、范圍和嚴重程度分類如下:

  (1)部位:①I區:以視盤為中心60度圓周范圍內的後部視網膜。②Ⅱ區:自I區圓周外緣向前至鼻側鋸齒緣內的范圍。③Ⅲ區:在Ⅱ區以外的颞側周邊視網膜區域。

  (2)范圍:受累范圍的鐘點數。

  (3)嚴重程度:①1期:境界線期,在血管化與非血管化視網膜之間,有一條清楚的分界線。②2期:嵴期,分界線增寬、增高,形成嵴樣隆起。③3期:增殖期,嵴伴有視網膜外纖維血管增生(依增生組織的量,可分為輕、中、重三型)。④4期:次全視網膜脫離:A.中心外。B.包括中心部的視網膜脫離。⑤5期:完全視網膜脫離。

  2.退行期  大多數嬰兒隨年齡增大,病變自然停止而進人退行期。此期可見分界線的顏色由灰白變成粉紅色,視網膜由混濁漸變為透明。但仍有少數(20%—25%)患兒因病情繼續而進入瘢痕期。

  3.瘢痕期  輕者可致近視,周邊視網膜有機化膜及格子樣變性及裂孔;重者廣泛結締組織增生和機化膜形成,視網膜向颞側移位,使視網膜全脫離致僅存光感或完全失明。

  (二)診斷標准

  1.早產兒,體重輕和有吸氧史及缺氧史。

  2.眼部的特殊性改變  視網膜缺氧,新生血管形成鋸齒緣後帶狀視網膜內嵴及增生性視網膜病變。

  (三)鑒別診斷

  1.視網膜母細胞瘤  超聲波見有強度高的腫瘤回聲波,而早產兒多為雙側性視網膜脫離回聲波。

  2外層滲出性視網膜病變(Coats病)  單眼發病,青少年、男性多見,超聲波檢查為無數點狀回聲波。

  此外,應與陳舊性玻璃體積血、轉移性眼內炎和先天性視網膜皺襞相鑒別。

  三、治療與預防

  主要為預防本病發生。在低體重早產兒,應盡量短期給氧,控制用氧時間,出生後給維生素E服用,以減少本病發生。一旦發生本病則應對症治療。在視網膜病變區行冷凝及光凝。有視網膜脫離者,則行環扎術或玻璃體切除術,使視網膜復位。如有斜視,可擇期行矯正術(若因瘢痕牽引視網膜,黃斑向颞側移位而使眼位呈偏斜外觀的斜視,則不宜手術)。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