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眼科網
設為首頁 加入收藏
 光明眼科網 >> 眼科百科知識 >> 眼部疾病保健 >> 如何促進術後眼表功能的恢復

如何促進術後眼表功能的恢復

  干眼被廣泛認為是角膜屈光手術常見的危險因素和術後常見的並發症。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在屈光手術後出現暫時的眼表症狀。對於術前已存在干眼症狀的患者,其在術後患眼表疾病的風險更大,且症狀更重。關於人工淚液對於促進角膜屈光手術後眼表功能恢復的重要意義,我們請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張豐菊教授來悉心講解。

  手術所致干眼的主要原因

  雖然角膜屈光手術是一項技術較成熟的微創操作,但也會對角膜上皮產生或多或少的損傷。其首要原因在於角膜神經末梢損傷。屈光手術的術中操作影響了角膜神經末梢,造成角膜知覺障礙,引起反射性淚液分泌異常或淚膜功能受損,表現為術後角膜瞬目次數下降,導致眼表保護指數(OPI)下降。角膜本身非常敏感,遇到異物、微生物引起的病灶等會瞬目、反射性眨眼,但當角膜神經末梢損傷後,患者角膜知覺障礙,對上述感應變遲鈍,導致眼表長期暴露於外界環境而缺乏正常淚膜的保護,因而容易埋下感染的隱患。

  其次,角膜形態改變。正常角膜是非球面的狀態,三層淚膜由最表面的脂質層,中央的水液層,和最下方的黏蛋白層組成,黏蛋白的存在使得淚膜能與角膜上皮的微絨毛有機鑲嵌在一起。經准分子激光切削後中央角膜呈凹面,這種角膜形態的變化會影響鑲嵌,黏蛋白無法吸附,導致淚膜破裂或無法形成。因此雖然淚液質和量無變化,但淚膜穩定性有大幅下降。

如何促進術後眼表功能的恢復

  最後,操作中負壓環對角膜表面黏蛋白、微絨毛、結膜表面杯狀細胞都有潛在物理損傷。

  如何治療手術對於角膜上皮的損傷

  臨床上普遍開展的眾多眼科手術,包括眼表、角膜屈光、白內障、眼底乃至眼眶病手術等,都對角膜有一定損傷,需予以保護和預防。角膜屈光手術制作角膜上皮瓣,白內障手術制作透明角膜切口,甚至眼內手術也對角膜有損傷。

  因此,在術中進行角膜切削時注意不能過多損傷角膜,切口對位完美有利於角膜神經末梢的恢復,錯位則神經修復相對緩慢。這些細節都是潛在的重要指標,與術後眼表功能的恢復息息相關。

  角膜上皮作為防止損傷的第一道防線,其一大特點是損傷後再生能力強,一般術後24~72小時內會很快完成修復,但對於術前角膜上皮功能不佳的患者則恢復時間較長。術前檢查即發現角膜上皮潛在損傷或基底膜功能不良的患者,術中可能出現角膜上皮剝脫。對於這類患者,術後應當予以細心保護,在使用人工淚液和抗生素的基礎上,早期聯合應用促進上皮修復的藥物,亦可考慮給患者應用治療性繃帶鏡。對於術後長期愈合效果不佳者,其潛在感染風險亦隨之增加。因此在臨床治療上要格外重視。

  人工淚液在角膜上皮損傷修復中的影響

  對於屈光術後早期有不同程度眼干主訴的患者,需要合理使用人工淚液和促進角膜上皮修復的藥物。聚乙二醇滴眼液(思然)在臨床應用了較長時間,張豐菊教授表示對此深有體會。由HP-guar通過硼酸鹽將人工淚液的兩種成分(聚乙二醇和丙二醇)網聚在一起:將其滴入結膜囊後,HP-guar和硼酸鹽之間的分子鍵會自然斷裂,此時HP-guar與聚乙二醇及丙二醇直接交聯,形成黏稠的網狀結構,達到在眼表塗布的效果,模擬黏蛋白層的功能,使得有效成分能夠更持久地維持在眼表,間接促進眼表微循環,有助於改善干眼症狀。

  另一方面,臨床研究顯示,對於白內障和角膜屈光手術的患者,術後早期應用聚乙二醇滴眼液得到了較好的患者反饋,客觀數據顯示應用後BUT和瞬目後視力的清晰度都很好。聚乙二醇滴眼液獨有模擬眼表黏蛋白的特殊作用機制,這種復合型人工淚液中的HP-Guar起到了橋梁作用,使其主體成分,即聚乙二醇和丙二醇很好地附著在角膜表面,從而明顯增加其眼表滯留時間,更好地完成淚膜的結構和功能。相較於其他人工淚液,思然能顯著延長BUT時間,減少眼表淚液蒸發,有助於形成穩定的淚膜,促進角膜上皮的修復,因此能為瞬目次數減少的屈光術後干眼患者提供更為持久和全面的保護。

  張豐菊教授表示,角膜屈光手術患者一般術前佩戴隱形眼鏡時間較長,本身就存在干眼表現,因此為了促進術後的早期恢復,建議術前就應用聚乙二醇滴眼液。而對於白內障患者,因為多數患者年齡較大,內分泌激素水平下調,淚腺分泌功能下降,因此術前應用聚乙二醇滴眼液也有助於改善干眼症狀。而術後早期合理使用上皮生長因子(EGF和bEGF等)聯合人工淚液治療,促進角膜上皮恢復和眼表淚膜功能重建,使眼表神經系統的感覺和功能逐漸恢復,有助於減少術後並發症。

白內障 青光眼 斜視與弱視 眼部疲勞健康經驗 關於視力健康經驗 眼部疾病保健 眼部疾病症狀 眼部疾病治療

Copyright © 光明眼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